滇缅茶马古道第一镇

2021-02-07 12:52:36热度:156°C

马古道让鲁史拥有茶叶的繁荣,茶叶贸易的发展又反过来成就了茶马古道的辉煌:一拨拨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商贾马帮,驮着黑色的茶砖,带着一身疲惫到达鲁史,稍作休息后,又沿着古镇不宽的石板路面,浩浩荡荡沿南丝绸之路直至川蜀大地或东南亚诸国……

云南西部的崇山峻岭深处,澜沧江平缓沉静地向南流去,一路留下无数迷人的风景和动人的故事,在流经一个叫做鲁史的小镇时,江水微微一“逗留”,居然成就了一种充满奇迹的古镇文化……而那条从大理一路而来的古驿道,到了这里更成了一部独具风格的文明史……

由于地理位置特殊,鲁史镇一度成为“茶马古道第一镇”

从凤庆县城驱车向北,跨过澜沧江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修建的铁索公路桥,到达鲁史镇时已至晌午。四面绿树成林的古镇在阳光照射下古色古香,青瓦白墙的民房层层叠叠、错落有致,一条坡度很陡的古道一直向下延伸,农民的粮食、茶农新上市的茶、驮货的马匹拥堵在一条新建的水泥大街上……

鲁史镇原名“阿鲁史”,是由历史上的土著民族语演化而成,位于凤庆县东北澜沧江与黑惠江之间,距凤庆县城84公里,建于明万历25年(1579年)。

茶马古道开辟后,鲁史镇交通条件改善,商旅俱增,成为顺宁(今凤庆县)通往蒙化、下关、昆明,北上丽江、西藏、印度,南到缅甸的重要住宿驿站和货品中转站,是中原文化向边缘地域渗透的必经之地。到上世纪三十年代,鲁史已成为顺宁、昌宁、永平、蒙化四县的商品交易中心,内地的商号随之而来开设分支机构;抗日战争期间,鲁史至顺宁驿道一线又成为抗战军需物资的重要供给线,大量的军民用物资都从这里进出。由于鲁史所处地理位置比较特殊,曾一度成为滇缅茶马古道的咽喉重镇,号称“茶马古道第一镇”。 有人说:要了解真正的鲁史茶马文化,只有把自己融进鲁史的巷市生活中,才能得到深切体会。

漫步古镇,感觉旋动的茶香在流淌,耳边是时重时轻的马蹄声、铃铛声、赶马汉子的吆喝声……

穿梭于鲁史的三街七巷中:街巷纵横交错,铺面鳞次栉比,打铁的、酿酒的、染布的、 照相的、压面的、熬酱油的等等手工作坊应有尽有。贯穿古镇的“楼梯街”尤其显得热闹,驮柴的毛驴、担菜的农妇从四面八方的小路上聚拢来。山里人赶集虽然不善叫卖,但也不乏讨价还价。那石板镶嵌的街道你来我往,倒也热闹。半为山村半为市,可作农舍可作商,是对鲁史再确切不过的概括。

行走在楼梯街,小心地迈过深浅不一、大小不同的马蹄印,脚踏着这岁月的痕迹前行,仿佛这样就能走进深远的历史,在街道两旁,不时有三五成群的孩童在嘻闹耍乐,也有满脸皱纹白发苍苍胡须飘逸的老人悠闲地坐在自家门前石阶上,宁静地看着来往人影,孤独地咀嚼心思。

自茶马古道开辟以来,鲁史人的生活便与茶息息相关了

信步迈入巷道深处一古老破旧的四合庭院。

院内正对大门的厢房屋檐下,一白须老人正围炉独坐。炉上铜壶在烈火的熏烤下呼呼呼冒出白气,老人右手却在不停地上下抖动着一个灰黄的土制茶罐,罐里不时泄出股股茶叶焦黄时的煳香。我们没有打断老人,悄悄拿了椅子挨着老人坐下,静静地欣赏老人的"表演"。老人虽然年纪大了,手脚没有了年轻人的灵活精巧,但老人对完成这一项“茶道”的虔诚却是舞台表演者永远也领悟不了的。

冲上滚烫的山泉水,吮吸足了清茶的芬芳。老人并没因我们的冒昧而惊讶,他热情地邀我们进屋,捧出了他家珍藏的已经发黄的照片,打开了往事。

老人祖辈生活在鲁史,同大多数鲁史人一样以种茶、卖菜为生,其父骆英才是鲁史第一个人工种茶的茶人,先后开挖种植发展茶园400多亩,并设“俊昌号”茶庄,长期从事茶叶的精制和贸易。回忆父亲的往事,老人娓娓道来:初次生产茶叶时,父亲靠的是民间善用的传统人工揉茶法,支口大铁锅,将新采的茶叶用火来杀青,然后将热茶倒入自制的竹簸箕不停地揉晒。这种方法操作简单,但费时费力。后来通过来往马帮,茶庄引进了木制的揉茶机,方才进一步提高了效率。当时由骆英才带领茶民研制的“明前春尖”和“雨露谷花”两个茶叶品种曾成为民国时期云南红茶的极品,美名传遍省内外甚至邻国。

后来在鲁史镇政府,记者找到一份鲁史境内的茶叶调研报告,报告中详尽记录了鲁史古茶园状况。鲁史野生古茶树群落现有1000多亩,其中人工栽培的古茶园有500多亩,分布在鲁史镇金鸡、古平、永发等村社。茶史可鉴,茶俗可见,鲁史人民种茶制茶喝茶,更将茶融汇到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中……“不断常来客,围炉消夜寒;有茶堪对饮,无酒亦盘桓。”远道而来,好客的主人定会泡出杯杯热情洋溢的茶饮款待你,浓郁的芳香、温情的话语为你消暑解渴,驱净远途的苦累;亲戚朋友礼尚往来、小伙子上门说媳妇,大包小包的礼品中茶叶是必不可少的,而评价一个小伙姑娘是否“成才”,不看外貌长相,而是看他种茶、制茶的质量如何。

鲁史,之所以至今还能如此充满魅力,就在于它的内在里依然灵动着一种魂

晚饭是鲁史镇党委政府接待的,他们还特意请来了一位地道的“鲁史通”给我们作陪。

“鲁史通”名叫曹现舟,从小在鲁史长大,喝过饮马泉水,住过驿站马店,给过往客商端过洗脚水,喂过马,也为镇党委政府编写过志书资料。老人七十多岁了,提及古道,他能从每一块石板每一个马蹄印中给你讲述一段历史、一个故事。

茶马古道的馈赠让鲁史拥有茶叶的繁荣,茶叶贸易的发展又反过来成就了茶马古道的辉煌,老人至今仍然记得当年古镇繁荣的景象:一拨拨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商贾马帮,驮着黑色的茶砖,带着一身疲惫到达鲁史,稍作休息后,又沿着古镇不宽的石板路面,浩浩荡荡沿南丝绸之路直至川蜀大地或东南亚诸国…… 老人最深处的记忆被打开,讲得如数家珍,头头是道……

饭后,镇党委政府还别出心裁地为记者安排了精彩的节目,节目地点在古镇四方街的古戏楼上。

镇党委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鲁史四方街的露天广场可容纳3000多人,旁边的戏楼初建于民国28年,当时每年节庆都由街绅富户出资点戏,邀请外地戏班子唱戏而民众可自由入场观看。后来历经浩劫,戏楼屡遭损害,但整体模样却得以保存。近几年,当地党委政府对其进行了重修,戏楼再现了当年的雄姿,还时不时邀请县文工团来演出。

那晚,镇党委为我们准备的是三出滇剧:《铡美案》、《杨门女将》和《打金枝》。演出开始前,人们早早就放下手头的活计聚集在了戏台前,那积极劲绝不亚于球迷对世界杯的钟情。

随着锣鼓声敲响,人们立刻停止了说笑,所有目光都集中在戏台中央来回穿梭的演员身上,并跟着情节的起伏或喜或悲或笑或怒。随着清脆的锣声、铃声响起,随着浑厚的鼓点,所有人眼前都出现了一副奇妙的画面,古道、马帮、马嘶、栓马柱、饮马泉……人们仿佛看到一队队马帮,历经长途跋涉,终于在驿站得以稍事休整,突然黑夜里响起振奋人心的旋律,这旋律犹如久违的乡音,犹如悬崖峭壁间叮咚的山泉,犹如母亲的召唤,几天的劳苦疲惫、孤独寂寞、惊心动魄顿时烟消云散,浑身舒畅精力充沛欲望喷吐……

事后,人们抑制不住这戏曲带来的兴奋,自发地围聚在广场,燃起篝火,吹起竹箫,弹起弦子,打起了歌来。大直歌、小半翻、二退四、箐鸡摆尾、毛朝里毛朝外,各种舞型交叉变化,男女老少闻声舞动,声势雄伟壮观,一种不可抗拒的感染力,让不胜舞蹈的我们也加入其中,享受着鲁史的夜晚……

茶叶渣可以做花肥吗茶叶饮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