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人中的风水大师
2021-02-07 12:51:09热度:269°C
2021-02-07 12:51:09热度:269°C
说到国粹,很多人也许跟我一样,虽然听说过不少号称为国粹的东西,但是到底哪些才是真正的国粹还真说不清楚。尽管不同版本的“国粹”中所包含的内容大相径庭,但是,跟不同版本的“十大名茶”中龙井和碧螺春总要上榜一样,风水这个有深厚群众基础的东西也一定总能在不同版本的“国粹”名录中占有一席。
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物质载体,自然就和风水这个“国粹”有着天生不可分割的关联了。尽管对于风水这个“国粹”有人嗤之以鼻,有人深信不疑,但是把它和茶结合到一起倒显得合情合理,少了不少争议。据我所知,现在不少茶馆、茶庄不管是在起名的时候,还是确定开业日期的时候总要请来“大师”先给看看风水再做决断。要说这些“大师”的本事到底有多大,实在是不太敢恭维,在连“学者”、“专家”都可以随便自封的年代,搞个风水大师的头衔不该比弄个“硕士”、“博士”文凭还要难吧?
要做“大师”容易,只要肯在行头上下本钱,其他问题都不成为问题了,但是要做一个青史留名的“大师”可就不是一套行头能搞得定的,那可需要有真“本事”了。我们今天要说的这个人就是一位在青史上留了名的“大师”,也是被陆羽收到《茶经》中去的人物郭璞。
郭璞(276年—324年)字景纯,山西省闻喜县人,《晋书》上关于他的记载多数都是他看风水的事迹。举两个例子。
西晋惠怀之际,天下纷争全面爆发,郭璞一卦算下来,大加感慨:“哎呀!华夏的黎民百姓将被异族淹没了,故土家园将被摧毁荒废了!”于是,他托人拉关系,期待前往东南地区躲避战乱。有一天,他去投靠将军赵固,当时,赵固的好马刚刚死了,正在伤心头上,不肯接待客人,门人当然不给通报,郭璞见不到赵固就告诉门人:“我能让马活过来。”于是,门人马上向赵固汇报,赵固也很快跑了出来,问道:“你能让马活过来?”郭璞说:“是的。你派二三十个健壮的人,每个人拿一根长竹竿,向东行走30里,会发现山林中有一座社庙,你们用竹竿拍打它,就能得到一个东西,如果能够及时把那个东西带回来的话,马就能活过来。”赵固按照他的说法去做,果然得到一个像猴子一样的东西,拿了回来。这个东西见到那匹死马便凑上去用鼻子吐纳呼吸起来。没过一会儿,马果然爬了起来,很有气势地大声嘶鸣,也开始像以往一样吃食了,但是之前的那个像猴子一样的东西却不见了。赵固很是惊奇,厚厚地赏赐了郭璞。有了路费郭璞便前往南方,渡江而去了。
晋明帝听说郭璞在风水方面很有研究,知道他常为别人选择墓地,于是,决定微服探访一下他所选择的墓地风水到底怎样。但是,当明帝来到民间,看到的却是一户人家在郭璞的指导下将逝者埋在了风水上所谓龙形中的龙角位置,这在风水上乃是大凶的位置,会招致灭族的祸患的。主人跟明帝解释说:“郭璞让我们葬在龙角的,他还说,葬在这里,不出三年当有天子出现。”明帝很吃惊:“你们家能出天子?”主人说:“哪里是这样啊!是能招来天子问话。”明帝听后,更加惊奇了。当然,惊奇的已不是主人在龙角葬坟了,而是郭璞竟然有如此先见之明。
要说郭璞是不是真像《晋书》上说得那样神乎其神,能够把什么东西都算得很准,从小就在马克思主义环境中长大的我可不太相信他真有什么超能力,非常怀疑《晋书》在给他作传的时候,所使用材料来源的可靠性。当然,也不排除作者在写作过程中是否添了油加了醋,毕竟读者都爱看些不同寻常的故事嘛,即使是在现代这个媒体无孔不入,信息异常发达的时候,还有人在被媒体曝了光以后,继续辩称喝某种茶能把小肚子喝下去,像这样敢于乱鼓乱噪的人实在不是少数,那么,在1000多年前,信息还很落后的社会里,要吹捧一个人的事迹,传得再神也不是件难事吧?因此,关于郭璞事迹的准确性是要大打折扣的。但是,我们还是要相信房玄龄写史的态度是严谨的,相信关于郭璞的事迹虽然有些不真实的成分,但是故事的梗概应该不会有太大的出入。
这不仅是对写史人的信任,也是对郭璞本人的信任。虽然《晋书·郭璞传》中关于郭璞的记载多半都是他擅长算命看风水的事,但是,他的这些本事却都是建立在广闻博记的基础上的。从《茶经》对他的记述中,我们多少也能看出一点来。《茶经》说:“郭璞《尔雅注》云:‘树小似栀子,冬生,叶可煮羹饮。今呼早取为荼,晚取为茗,或一曰荈,蜀人名之苦荼。’”这样的描述方式,已经和植物学双名命名法上对植物性状进行描述的方式很接近了,而双命名法的描述方式直到郭璞身后1400多年才由瑞典人林奈建立起来。能够这样比较科学地去描述茶,显然仅靠一点看风水的本事是绝对做不到的。相反,他所以能够把风水研究得那么透,倒是应该从他广博的知识上找原因了。《晋书· 郭璞传》给他的评价是“博学有高才”,他不仅花了18年的时间研究和注解了《尔雅》,还曾注释过《周易》、《山海经》、《穆天子传》、《方言》和《楚辞》等等古籍;现今的《辞海》和《辞源》上都还到处可以见到他的注释;他的诗文著作更是多达数十万言。
另外,我们还应该知道,郭璞只是给《尔雅》作了注,记载了茶的《尔雅》早在秦汉甚至更早的时候就写成了。由此不难看出,中国人长期以来内心深处的自豪感,绝不是那种整天去抢注个什么遗产的妄自尊大,而是确确实实有根有据、有理有由的。在林奈诞辰300周年的今天,我们把茶人郭璞拿出来说,不仅是要劝那些一味醉心于把“国粹”看风水往茶上靠的人,少弄些糊弄人的玄虚,多搞点科学的东西;更要唤醒大家对我们的传统文化、科学,尤其是茶文化、茶科学要有充足的信心和自豪感。
北大有位留学日本的教授曾经提过日本茶道的起点比中国高的观点。这个观点,去年曾在业界引发了不小的争辩,反对的声音很多,认可的声音也不少。那么究竟中国的茶文化(还是说茶文化,不说茶道吧,中国人好像不太喜欢把什么都加个“道”)是不是真比日本的低呢?看看《尔雅》、《尔雅注》和郭璞,就会知道,我们的茶文化是不是在唐代以前都是一片荒芜;就会知道,我们的茶文化是不是只有一些故弄玄虚的东西了。
答案无疑是否定的。中国虽然在近代落后于西方以及东方的日本,从在整体上说,中国文化也在这个过程中受到了冲击,甚至是被否定,相对而言,已没有太多的优越性了。但是,毫无疑问,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茶文化却是始终领先于整个世界的。因此,在中国日益和平崛起的年代,我们更应该为我们的茶文化感到自豪,更应该继续努力把我们的茶文化向前推进,向全世界推广,而不要妄自菲薄。
香炉山茶叶茶叶和碘伏上一篇 : 解读茶的文化符号
下一篇 : 宜兴红茶养在深闺人未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