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百年古茶园静卧嘉兴市区

2021-02-07 12:50:59热度:130°C

有人把古老的珍稀名果槐李称为嘉兴的“女儿”,但是你可知道嘉兴还有一个“养女”她就是章园树。

章园,即章氏茶园,静卧市区已三百年,是嘉兴平原地带唯一的产茶地,在嘉兴经济技术开发区塘汇街道辖区内,城东路南侧颜马浜一个河流围成的半岛上,园中茶林呈不规则四边形,从空中俯瞰茶林形同元宝状,东西长约210米,南北长约120米,占地约2.7亩。

章氏茶园所产“章园茗茶”为绿茶,色泽清翠,醇厚芳香,曾于清宣统二年( 1910)第一届南洋劝业会(近代中国第一个国际性博览会)上获得金牌奖。2009年,章氏茶园凭着曾得国际博览会大奖并成为贡品等特色和历史典故,成为嘉兴市第四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据传章园茶树是从绍兴山地连泥带土移植而来,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塘汇人高子祥主编的《塘汇风情》有介绍:相传在清朝初年,塘汇颜马浜有一位品学兼优的章先生,为上八府一家私塾慕名相邀,任教多年,深得当地老百姓和学生的尊敬。章先生年老返乡时,学生问他需要何等物品,先生答道:“钟爱贵地之茶也。”为道谢先生,学生以山地茶树敬赠,并设法用绍兴农船连泥带土装运到章家,移植在颜马浜以西的二亩多地上,前后共花了三年时间。后经章家数代人精心培植,此块茶地上的茶树郁郁葱葱。令人称奇的是,只有在那片地里茶树才种得活,塘汇茶园便成为嘉兴平原地带唯一的产茶地,在秀水之乡出了名,解放后,这里茶园村、茶香坊社区也因此而得名。因系外地移植而来,故嘉兴人形象地称章园茶树为“养女”。

关于章氏茶园,在民间有不少诗文传说。有“乾隆后三家”美誉的秀水诗派着名诗人王昙(1760-1817)(字仲翟),曾写下《寓斋饮茶诗》,诗中有“徐王庙后三弓地,罗嶰山头一品春”,盛赞这里所产的茶叶可与浙江传统名茶湖州长兴顾渚山区的紫笋茶媲美。

相传乾隆下江南时曾路过茶园陶永桥,因口渴下马到农家讨茶,一个农妇拿了一个茶木做的茶杯装了“章园茗茶”给他喝,他喝了以后觉得非常可口,趣赞此茶为“茶里茶”。这“茶里茶”语带双关,一赞此茶醇香,为茶中之茶,二指茶木杯里装的茶。

塘汇当地人说章氏茶园里茶树的品种叫做“三株半”,这个名称的来历也和茶园的传说有关。传说当年用船从上八府运回了4株茶树、一船泥土,但是这一船泥土只够种植三株半茶树,剩下的半株只好用塘汇当地的泥土培育,所以茶树在当地就有了“三株半”的称号。这个茶园就是在当年的

4株茶树基础上,不断繁衍而来的。据说,章园茗茶通人性,茶叶泡好之后都像针一样片片竖起,喝了一口之后就全部倒下。

章氏茶园原为私人所有,1962年起,章家在当时社会政治大背景下不敢独立经营,将茶园交公。2008年,塘汇街道以28万元的价格买下茶园经营权。当时的嘉兴市委书记陈德荣也对茶园进行了实地考察,并责成各部门要切实保护好嘉兴唯一的茶园。

“章园茗茶”只采春茶,采摘时间一般都集中在清明到谷雨之间,这时茶叶嫩芽是全年里最肥、最厚的,炒出来的茶叶品质最好。“章园茗茶”一般每四年会出现一次“明前茶”,其余都是“明后茶”。茶园原属章家,因此早先称为“章园”。1962年,章园归属茶园村七组,但集体所有带来的问题,就是长年以来缺乏专人管理,茶树日趋老化,产量不断下降,目前,“章园茗茶”头茶只产1.5公斤左右,年产量也不过二十多公斤,因此市场上罕见“章园茗茶”的踪影,使“章园茗茶”缺乏市场知名度。由于产量稀少,不少品茗爱好者出价上千元也难以“一亲芳泽”。

章氏茶园中的茶树基本上不修剪,茶树外形高大,达两米多高,悠久的历史背景引起了一些专家学者的注意,浙江大学茶学系教授骆耀平、嘉兴市园艺科学研究所陆其华先生等,都曾专程去茶园调查。陆其华先生说,因为这样的茶树已经很难再见到了。而且随着地方经济的发展,嘉兴的古树正在逐渐减少,这些都应该作为种子资源保存下来。

进入二十一世纪,城市建设的推进,章氏茶园一度面临被铲除的危险,现在茶园在各级政府的关心下保存下来。为了对章氏茶园这一具有较高历史、人文价值的物质遗产好好加以保护,塘汇街道已于2008年买下茶园的经营权,将茶园周边砌起围墙加以保护。但是,要进一步做好保护工作,还有一些措施要跟进,如这里的地势不是太高,如果周边高楼建起来,可能会堆高地势,使一些地上水往茶园挤;茶园目前还没有实现专人管理,基本处于野生状态,塘汇街道办事处会不定期安排人工做一些开沟、除草、施肥等工作,但并不规范,也缺乏专业的指导。

目前,茶园所在城东路地段正在进行二次开发的整体规划,相关部门已考虑把章氏茶园的文化历史气息和现代商业空间建立联系,与休闲业结合起来进行保护性开发,推动三产的发展,争取将“章园茗茶”逐步纳入嘉兴古城旅游开发的体系之内。可以相信,章氏茶园这片300年古茶园,将以更美好的形象展示在人们面前。

厦门润茶叶纯料茶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