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红茶闲话
2021-02-07 12:42:37热度:189°C
2021-02-07 12:42:37热度:189°C
湖北宜昌及周边地区是我国古老茶区之一,早在公元3世纪西晋时,《荆州土地记》就有:“武陵七县通出茶”之说。茶圣陆羽青年时曾到此进行专门考察,他在《茶经》中称宜昌及周边地区的茶叶为山南茶之首,曰:“山南以狭州(今宜昌地区)上,襄州(今襄樊、谷城、光化、襄阳等地)次,荆州(今江陵、当阳)次”。宋代文学家欧阳修在夷陵(今宜昌)任县令时,对宜昌茶也进行了很高的评价,曾留下“雪消深林自剐笋,人响空山随摘茶”,“春秋楚目西偏境,陆羽茶经第一州”等千古名句。
宜昌出好茶,宜昌人爱喝茶。有趣的是,最先让宜昌茶叶享誉海内外的,却恰恰不是现在宜昌人平常爱喝的绿茶,而是一种适合欧洲人的饮茶口味,且制作起来颇费工夫的出口红茶。其茶外形条索紧细有金毫,色泽乌润,香甜纯高长,味醇厚鲜爽,汤色红亮,叶底红亮柔软,且茶汤稍冷即有“冷后浑”现象产生,为我国主要工夫红茶品种之一。历史上曾因此茶叶常由宜昌集散、加工、出口而得名为“宜昌工夫茶”,简称“宜红茶”。据湖北省《慈利国志》记载:“鹤峰帮者西贡品,其与宁都同为尚第一,中外驰名。”曾有美商称宜红茶“色香味良,有五道水,实胜于羊楼洞茶”。其展品多次在万国博览会获奖,一时曾被称之为“贡熙”。由此可见,宜红茶很早就在国际市场上享有较高的声誉。
清代湖南巴宁、宁乡县志曾记载:“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与外洋通商,广人挟重金来制红茶,农人颇享其利。日晒,色微红,故名红茶(《巴宁县志》)。”“广人贩红茶,按谷雨来乡,不利雨而利晴,不须焙而须曝,乡园获小济焉(《宁乡县志》)。”湖南、湖北两省紧邻,而宜昌及周边鄂西山区又是历史上有名的古老茶区,随着出口需求量的不断增加,红茶采制技术适时传入鄂西山区,自然也就不足为怪了。
说到宜红茶,就不得不提及到一个名叫“渔洋关”的古老小镇。渔洋关位于今宜昌市所辖五峰土家族自治县城东70公里处,东邻宜都接长江,北通长阳连清江,西南与湖南石门交界,西通鹤峰、来凤等地,历来为江汉平原、三峡地区通往鄂西山区的咽喉要道。自北宋修筑鱼羊寨算起,至今已有沧桑千年历史。元代为阻止土司过境骚扰,以保汉疆边民安宁,曾在此设关,又因清江支流渔洋河穿境而过,故名“渔洋关”。19世纪中叶,因宜红茶的兴盛,曾让这座具有浓郁土家文化气息和秀丽景色的山镇驰名海内外,拥有鄂西深处的“小汉口”之称。
先是清道光年间,广东商人钧大福带领江西技工到渔洋关等处传授红茶采制技术,设庄开店收购精制红茶,运往汉口再转广州出口。咸丰甲寅年(公元1854年)又有高炳三及尔后光绪丙子年(公元1876年)林紫宸等广东帮茶商,先后到鹤峰县改制红茶,在五里坪等地精制,由渔洋关运汉出口。随后,渔洋关周围地区湖南石门、桑植,鄂西鹤峰、来凤、五峰等地,均有广东茶商、江西茶商、汉阳茶商等来此开设茶号,传授红茶采制技术,收购红茶,制茶厂曾先后达到20多家。五峰采花乡至今还保存着一块英商“宝顺和”的茶庄招牌。而当时渔洋关以西的粗制红茶,都要集中到渔洋关精制后,再通过渔洋河水运至长江、清江交汇口的宜都,然后才转运汉口外销英、俄、美、德诸国。由于宜红茶品形俱佳,很受西方人欢迎,于是销路大畅。1876年,宜昌被列为对外通商口岸后,宜红茶出口量便一下猛增,至1886年前后,每年红茶输出量都在15万担左右。渔洋关一度成为与湖北省内两大茶叶市场——羊楼洞、汉口齐名的鄂西南最为著名的红茶市场,每年季节茶工达到5000余人。据《湖北省茶叶产销状况及改进计划》记载:1937年前后全省收购、精制、运销茶叶较大的厂商24家中,五峰渔洋关就占有源泰、恒信、民生、华民、同福、民孚、恒慎、合兴等8家。
每逢茶季,渔洋关镇内镇外,人背马驮,商贾茶客,川流不息。镇上客栈、骡马店、饭馆、茶楼,各类店铺小摊,昼夜灯火通明,吆喝声不绝于耳。加上十几家茶号通宵达旦烘烤制茶,茶香飘溢十里开外,让人闻之心醉神迷。由于茶香浓郁,浸染日久,就连镇上街巷门庭、吊脚木楼也余香沁馥,弥久不散。传说镇上女子,在得了茶香山泉润泽之后,个个生得粉面桃花,格外水灵。
一旦茶叶装箱需雇船外运,前来运茶的大小船只,倚岸排列,首尾相顾达四五里之长。待船队满载起锚时,茶号老板给开艄船披红挂彩,鸣放鞭炮送船启程,其场面如过节般热闹非凡。茶船从渔洋关出发,枯水季节三日多便可顺水到达宜都,若遇汛期,只需一日便可抵达。
茶号老板以诚信为本,为保证宜红茶的绝对品质,清一色地聘请江浙、汉口、江西、广州等外地高级制茶师为“茶号大包头”。这些“茶号大包头”,全是当时在国内茶市都挺有名望的人物。直到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本地出了一位名叫黄足三的制茶师,才打破渔洋关茶市外地制茶师一统天下的格局。黄足三曾在镇上最大的“源泰”茶号帮工学艺七年,练就了一手红茶制作的独门绝活。他对红茶制作工艺中的分筛、闹筛、簸茶、蹾茶、飘筛、搭筛和风车净茶等技术以及毛茶收购中的筛分、半成品加工、清风、焙烘、拼样、勾堆、装箱等工艺环节样样精通,件件娴熟。由他主持加工的“香艳”牌宜红茶曾在全国评比中获得二等奖,在汉口茶市成交时,比同类同级红茶每担要高卖官银五两。凡黄足三画押盖印的红茶,一律免检,茶到即付款。
不幸的是,抗日战争爆发后,因红茶对外出口受阻,宜红茶制茶业一下陷入困境,于是茶号纷纷倒闭。1943年日寇入侵渔洋关,仅剩的少数茶号也遭到日军烧毁。至解放前夕,因茶号倒闭导致茶园荒芜,古镇茶市便一落千丈,濒临绝境。
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初,中国茶叶公司继中南区茶叶公司湖北羊楼洞茶厂、汉口茶厂成立之后,随即在渔洋关设立了中南区茶叶公司宜红茶收购处,负责鄂西茶区以及毗邻的湖南石门、慈利、桑植、大庸四县的红茶制作收购。1951年3月,在中南区茶叶公司宜红茶收购处的基础上,正式成立了宜都茶厂,负责宜红茶的精制加工,同时迁往交通便利的宜都县城。同年,在湖南石门又成立了宜都茶厂分厂(1956年改属石门茶厂),负责湖南地区的宜红茶初加工。尔后又在五峰、宜昌相继建立了红茶精制厂,与国营茶场形成紧密的生产网络,用以恢复和发展宜红茶的生产。目前,宜红茶已成为宜昌、恩施两地区出口创汇的主要土特产品之一,产量约占湖北省总产量的三分之一。
随着中国进入国际经济的大循环,古老的宜红茶又重新焕发出了蓬勃向上的生机!
茶叶国画过期茶叶妙用上一篇 : 韩国人的“大众茶”
下一篇 : 随笔:澳门凉茶传承中国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