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马古道”老镇丽江忆旧——老城的人和事
2021-02-07 12:37:43热度:191°C
2021-02-07 12:37:43热度:191°C
古城的街市情趣盎然,给古城增添了意味无穷的俗世乐趣。历史上,丽江古城是滇藏贸易的重镇和中印贸易的枢纽。位于古城中心的“四方街”是个远近闻名的集市,过去,四方街上的摊位都撑一顶很大的红油纸伞,从街西面的狮子山望下去,四方街在高原的蓝天下闪烁着一片夺目的红光,煞是好看。街上卖东西都依照传统的规矩进行,街上每一地段都有固定的名称,如卖鸡处、卖米处、卖腊肉处、卖麻布处、卖棉布处、卖草鞋处等等。由于摊位固定,买主很容易找到地方。四方街上的摊位都是代代相传的。可卖可租。街市上过去还有一种专门用木升为人量米面、苞谷的职业,其摊位亦是祖传的。我们家在四方街就有这么一块祖传的摊位,是与其他五户家庭共同拥有的。摊位约有3-4平方米,称为“卡增妻此”,意为“卖苞谷处”。拥有摊位的几户人家就用“芝瓜”(意为“市场管理者”)计量认可的木升,专门为买卖苞谷的双方成交后用木升代为计量,按成交量的多少给一点现金或苞谷作为酬劳。
我小时,每天吃过晚饭后,常与小伙伴到四方街玩耍。古城的一些老人在晚饭后也不约而同地来到四方街,在北面店铺前成一排坐下,慢慢从怀中掏出各种各样的小酒瓶,边呷边说古道今,讲的多是地方掌故和民间故事,有时还互相争论谁对谁错。我常与小伙伴静静地坐在一边听这些老人神侃,有听不懂的可以问这些老人,但插话不能多,因为当这些老人侃得高兴时,是不喜欢话头被打断的。听这些老人的神侃,至今想来受益不少。如今四方街上变化不小,晚饭后老人神聊海吹的这一道古城风景早已如烟消逝,我有时走在四方街上,眼睛还常常禁不住地去望那一块如今已成店铺的地方,想起往年那些生活在古老的古城故事中的老人们。
悠悠岁月中,四方街迎来送往八方客,小时候,常常见到一队队藏族马帮赶着打扮得光鲜漂亮的骡马穿梭般往来于古城,领头的马或骡往往神气活现地戴着漂亮的头饰,上面有各种刺绣图案,中间嵌着一面明晃晃的镜子,脖颈上挂一个大铜铃。此为“茶马古道”马帮的古风,既图吉祥,也是炫耀自己的马队。石板路上留下一串串铃声和马蹄声。由于赶马汉子穿的是钉过铁钉的皮靴,马蹄上钉了铁掌,特不知这是走丽江古城五花石板路的大忌,有时一不小心,就人仰马翻在那奇滑无比的五花石路面上,引起周围一片善意的哄笑声,跌倒的赶马汉子也不恼,笑着起来,照料那跌得晕头转向的马,将马背上的驮子扶正,与笑得最凶的几个卖菜纳西女开上几个粗鲁的玩笑,拍拍屁股又赶自己的路。
由于“茶马古道”商贸的繁荣,丽江古城中产生了不少为藏族商人而设的马店,辟出了专门的卖草场。我家所在的那条街道上在我小时都还有几户人家开着马店,展现着“茶马古道”的遗风。过去,古城与藏族打交道多的很多纳西人都会讲一口流利的藏语。古城中并产生了不少主要与藏人作生意,走拉萨、跑印度,生意越做越大的商人,他们被称为“藏客”,在藏区建立了良好的信誉,为古城的繁荣立下了汗马功劳。
在离我家不远的“告肯”石桥附近,有一个在“茶马古道”和整个藏区商界都赫赫有名的风云人物,小时不太知道这位老人的底细,只知道他是丽江著名的“四大家族”之中的一个,是个大商人。解放后把自己所有的资产捐献给了人民政府,我读书的兴仁小学后面一片很大的梨园就是他捐献出来的。当时这位神秘的老人在我眼里是再也平凡不过的一个老人,他一脸笃厚之相,手拄一根拐杖,穿一件米黄色的旧风衣,带着两条狼狗天天清晨去北门坡散步,风雨无阻,有时一身泥水地回来,显然是在山上跌了跤。这个老人是“达记”商号之主李达三。他靠在“茶马古道”上与藏民做生意起家,性情豪爽,精通藏语。生意做得很大,在昆明、康定、昌都、察隅、拉萨、印度等地都设有分号。仅在一九四三年,他运往西藏和印度的货物就达三千多驮。他与藏区各路显贵和百姓都十分相熟,常让做生意的对方赊账取货,信誉极高,各地藏民亲切地称他“冲本达三”,“冲本”是“生意官”的意思。当时“茶马古道”上常有强人出没,但对“达记”马帮却从不侵扰。民间传说当时达三老人的一张纸条,胜过成百上千的军队。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国民政府欲勘测中印公路,要经过察隅等藏区,遭到一些地方头人的抵制,最后靠达三老人与藏区上层的亲密关系,亲自出面从中调停协商,使此项工程得以顺利进展,达三老人因此被任命为“国民政府中印公路少将副专员”。
达三老人虽是商界巨子,但生性简朴,发达后也常身着有补丁的衣服。又笃信藏传佛教,每天晨起必念经,常周济僧侣和寺庙,亦周济穷人。听老人讲,过去每到藏民朝拜鸡足山的季节,藏民首先要来丽江“香格里牟波”神山(即文笔山)来“借”噶玛巴活佛(大宝法王)留在此山的钥匙,这些一路化缘,风尘仆仆而来的藏民从来都受到丽江民众的热情欢迎,李达三家到时在门外摆出几个炭火烧得很旺的火盆,以酥油茶、粑粑等食品招待这些化缘朝山的藏民。丽江五大寺之一普济寺的铜瓦殿修建时,达三老人多次捐款相助。据他的女儿德英讲,丽江噶玛噶举派五大寺庙的僧人是他家的常客,众多僧人一来,她母亲就忙着去买很多菜,然后交给厨师去做饭招待客人。普济寺的住持圣露活佛是个名闻省内外的高僧,在三十和四十年代多次被国民政府邀请去南京、重庆等地讲经和主持超度抗战阵亡将士法事。他是达三老人的莫逆之交,在达三老人的家中有一个固定的住所。达三老人曾花巨资买回一套卷秩浩繁的《大藏经》珍本(达三女儿德英讲是《大藏经》,女婿周廷椿讲是一部在中国已仅存三套的藏医书),供养在家,日日烧香祭拜。可惜这套国宝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被收缴到“街公所”(相当于现在的街道办事处),无人识宝,乱堆在院落中,被风雨侵蚀殆尽,有的妇女以为这是一堆废纸,便捡来用它做古子帽(纳西已婚妇女戴的一种纱帽)里面的衬纸。听说后来西藏佛教界和中国科技界的人数次来丽江寻问此套书的下落,知其结果后皆跌足叹惜,怅然而回。
达三身为一代商业巨子,而其大女儿德英则一生坎坷,虽是纳西妇女中为数不多的高中毕业生,但五十年代后靠拾粪苦度时日,她常来我家捡鸡粪,与我全家很熟。今年我回家探望她,她已经是一个多病的孱弱老人。所喜老伴在数年前得以“落实政策”,得到“离休干部”的待遇,从邻县一个陶瓷厂回到故乡,两老相聚,所居住的庭院宽敞惬意,两个孙子孙女活泼可爱,学习相当出色,给饱经生命风霜,如今处于垂暮之年的老人以不少慰籍。
古城是天天开市,每天,来自远近各地的白、汉、彝、傈僳、普米等族农民、商贩带着各种山货特产到古城上市,买回自己的生活用品,各民族在长期的集市贸易中建立了相互间的友好关系。古城开店铺和在四方街摆摊做生意的大多是纳西族妇女,她们待客和蔼又极善言词,顾客和卖主讨价还价的纳西语对话常常使人忍俊不禁,使这古老街市增添了和融诙谐的气氛。听老人讲,过去古城的端午节还有早市,赶街者尽是打扮得光鲜漂亮的少男少女,他们左右顾盼,眼波如水,有点“醉翁之意不在酒”的姿态,所买卖的多是青年人喜爱的小手工艺品,以五彩斑斓的香荷包为数最多。天蒙蒙亮就开市,日出一会后即收市,颇有点神秘色彩。
纳西女人,是雪乡的一泓清泉,一股清风,一团烈火,是玉龙雪山下一道人间永恒的奇丽风景。纳西族在国内外以文化科技人才、专家教授众多而名重于世,而这些俊杰人才以男性居多。然而,托起他们的事业和人生光彩的,却是那些包括很多过去因没有机会读书而不识字的纳西女子柔弱而坚实的肩膀。她们肩担日月,力扛家园的重负,成就了纳西男人生命的辉煌。
纳西女子素以吃苦耐劳、勇敢无畏而闻名于滇川藏地区,她们那传统的巾帼英雄气概,在丽江集市贸易中还常常显露出来。丽江古城有一条著名的杀猪巷,过去宰猪者是清一色的纳西妇女。在四方街,外地来的贼历来非常畏惧纳西妇女,轻易不敢近身。我小时候在四方街曾见过这么一幕,有个外地的贼企图偷一个妇女的钱袋,被这妇女发现后发一声喊,一下子周围卖货买货的女子全拥上来,抓揪这个小偷,边骂边打,这个贼在一帮妇女的围追下连连求饶,饱头鼠窜。听说外地贼人中有一句话:饿死也不要到丽江四方街去偷那些纳西婆娘的东西。可见当时这些纳西妇女的威慑力量。
在我的眼中,我母亲也是一个典型的古城纳西女人。她出身于古城斯吉村的农家,从小务农,因家穷而没有机会读书,但极有见识和胆略。五十年代中期,她才二十几岁,便牵头将古城各个著名的传统名小吃私家店铺联合起来,成立了“大研镇合作小食店”,其中有闻名遐迩的“丽江粑粑司令”传人阿妈凤仙、“面条司令”阿妈六、一个流落丽江,人称“汤圆王”的四川籍陈姓老人等。除了一两个男性外,整个合作小食店都是清一色的纳西女人。母亲被推举为经理,率领一班纳西女人,闯荡风雨人生路数十年,在后来很多人都吃上了“国营”的“大锅饭”之后,这个由数十个纳西女人组成的合作小食店一直坚持自负盈亏。除了至今脍炙人口的“阿妈六面条”外,她们做的火烤和油煎这两种丽江粑粑远近闻名,特别是那先在平底锅上双面煎,然后在一个鹅卵石上慢慢地用松木火烤的“丽江干粑粑”因价廉、味美、保存期长而深受藏族马帮的喜爱,我常常在母亲的店里看着头戴宽沿毡貌,腰插长刀的藏族赶马者把一大摞一大摞的干粑粑装进藏式褡裢里,兴高采烈地赶着马扬长而去,丽江古城喜欢钓鱼的人,也爱带上这种干粑粑去当野餐的主食,在河边佐以在铜火锅里煮的新鲜的鱼和豆腐,是使人垂涎的美味。如今,丽江街道已经见不到这种地道的火烤干粑粑了,很多丽江人和吃过这种粑粑的外地人都在怀念这种独特的纳西小吃。
母亲独立管理着这个在古城有七八个分店的传统小食店,她遇事有胆略,能决断,在店里和街坊邻居中很有威望。在我的印象里,这个几乎全是纳西女人的店气氛十分融洽,大家紧张地工作了一段时间后,便定期相约穿上传统的纳西妇女盛装,到黑龙潭等风景名胜区去游玩、野餐,在我的眼里,她们是一群极能吃苦,但又会把生活过得有滋有味的纳西女人。
煮茶叶蛋视频唯奇茶叶上一篇 : 茶马古道的寺登街
下一篇 : 茶马古道上惊心动魄的山水情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