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姆渡遗址及其茶文化

2021-02-07 12:26:12热度:159°C

地名往往是活化石。溯源一方地名,可知那里沉积的文化底蕴。河姆渡的地名,就很值得探究。

河姆渡遗址的标志建筑,由重达数百吨的三块巨石叠成,仿佛是原始社会氏族的高大门楼、屹立在姚江北岸。上方横置的巨石雕刻着双鸟朝阳图案,象征着7000年前的文明,竖着的巨石上有沙孟海书写的“河姆渡遗址”五个大字。站在标志性建筑旁的河姆渡口,举目所及,四明山群峰犹如奔腾而来的巨浪,突然凝固在姚江南岸,环立成黄墓山、浪干山、晾网山等,姚江在石拱小洞桥处打了个大湾,显得江面宽绰、水波不兴,北岸河姆渡口泊着船只。人们迷于这山水风光,容易疏忽河姆渡遗址标志建筑旁的黄墓渡亭碑。

这里是河姆渡遗址,何以出现黄墓渡名称?

这里是黄墓渡又是实实在在的。古老的“黄墓渡茶亭”仍在,亭内的茶亭碑方位依然。复制的碑文,立于河姆渡遗址的标志建筑下,全文清晰。茶亭碑建于清乾隆五十年(公元1785年),黄墓渡为“宁郡通衢”,渡口有茶亭,免费向过往行人施茶,长盛不衰。此地“山有竹木茶桑果之盛,江有鱼虾贝蚌藻之丰”,贸易兴隆。诗称:“登程客才吃茶去,渡水人从彼岸来。”为使茶亭永久有人专管落实,碑文记述了“造茶亭、筑道岸、置渡产、修渡船”。碑文还记载:老渡产按老碑所记,不再重复;又写有一爿柴山被和尚典押在外,新增两丘渡产的土名、方位,写得十分明确,面积有4亩6分。

考察茶亭,阅读碑文,了解河姆渡原名黄墓渡,隔江相对的河姆原来称黄墓市,因汉黄公墓在附近的黄墓山上而得名。

说起汉黄公,还有掌故。据《史记》与《后汉书》记载,夏黄公姓崔名广,齐国人,曾隐居夏里修道,故号称夏黄公。秦末避乱,他与东园公、甪里先生、绮里季同隐于陕西商山。因四人年龄都80有余,须眉皓白,被称为“商山四皓”。汉初,高祖刘邦想废掉柔弱无能的太子刘盈,另立爱妃戚夫人之子赵王如意。吕后用张良(子房)计,使刘盈作书,卑辞厚礼迎来商山四皓。一天宫宴,四皓侍立在太子身后,高祖一见,觉得奇怪而问:“四人何为者?”四人言对,各言姓名,刘邦于是大为惊疑。宴毕,他便对戚夫人说:“四人者吾求不得,今从吾儿游,为之辅,羽翼已成,太子难易矣。”

刘邦死后,太子刘盈继位,即汉惠帝。不久,皇权即为吕太后所掌握,商山四皓也只得各奔他乡。据《慈溪县志》等文献记载,夏黄公即出亡东南,隐居于浙东的大隐山。黄宗羲《四明山志》更论证“大隐以大里黄公墓所得名。”古人有《过黄墓渡怀黄公》诗:“头上无天地少尘,覆船真可与翁邻。江流不解先生意,浪语传呼古渡津。”

黄墓渡地名富有文化内涵,为一批文人所咏诵。有一首古诗写商山四皓中张良计上吕后当的史实:“子房水石投,商山奚借重。商山虽云高,乃为雌吕用。异者孝惠孱,七年辜汉统。黄公胡为者,遁逃句甬东。爵禄不可羁,万古激清风。我来寻遗垄,不见汉黄公。但见沧江上,芝田烟霭中。”

河姆渡地名既雅又俗,雅到曾称黄墓渡,与秦末汉初商山四皓相关,俗至百姓口头相传成谐音谓河姆渡。在沧海桑田巨变中,过往渡口的行人把地名演绎为河姆渡也有创意。渡口紧临河江,地名带“河”字合情合理;而“墓”字使人感到阴风阵阵,同渡船企求平安吉利不协调,与诗人夸张“覆船真可与翁邻”那种心情终究不同,沉船为渡船人所忌。宁波一带方言中又多有“姆”音,如郭姆、姆岭等。于是,在口碑相传中,把黄墓渡俗称河姆渡,前后传承密切,显得通俗易懂。

对于有7000年文明史的河姆渡遗址来说,地名插入2000多年前黄公墓的掌故,还只是其中一段岁月,要了解新石器时代河姆渡先人称呼所在地的名称,已难以查考。但当时正值原始氏族公社的母权制开始转向农耕的父系社会,人们在“知其母,不知其父”的环境中,人与人之间,与妈妈的关系更为诚笃,“姆”又是“妈”,至今浙东方言还有把母亲称为“阿姆”的。从这一点上讲,母系社会的遗址名称带有“姆”字更为确切。世界上不谋而合的事情很多。河姆渡先人生活的山麓河畔称为“河姆渡”也不无可能。

当今,河姆渡地名因其灿烂的历史扬名世界。那里人工栽培的水稻,干栏式建筑以及原始的文化艺术震惊世界,博物馆里陈列的樟科植物叶片等原始茶的遗存,已引起农史学家、茶文化人士的关注。河姆渡口的茶亭碑和博物馆陈列的樟科植物叶片,充实和丰富了中华茶文化的内涵。

卖茶叶牌匾光山凉亭茶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