述说红茶前世今生

2021-02-07 12:23:44热度:136°C

,作为世界三大饮料之一,是中华民族的国粹,也是人们日常起居的必需品。我国是茶的故乡,生产和饮用茶贯穿了五千年的文明史。公元758年左右,“茶圣”陆羽撰写的世界上最早茶叶专着——《茶经》中,这样讲到“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茶在很久以前,就成为先民们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份。闽东是福建与全国的重点茶区,产茶历史悠久,福建三大工夫红茶之首坦洋工夫,久已闻名于国内外茶叶市场,在名茶之乡福安,至今仍传承着茶香传奇——坦洋,位于福安市北部,属社口镇辖下的一个村庄,这个村名最早见于公元1762年(清乾隆二十七年)的《福宁府志》。坦洋村前清流如练,村后桂树飘香,隔岸松杉苍翠,远近茶园碧绿,坦洋形如长块木板,又称“板洋”,是一个有着悠久种茶和制茶历史的村庄。

名茶历史相传在明朝初年,坦洋村有个叫胡有才的村民,在自家地里培植出优良品种——坦洋菜茶。它可从清明采到白露,平均亩产鲜叶近七百斤。当地广大茶农普遍种植菜茶,用坦洋菜茶加工成的烘青绿茶,条索紧结匀直,色泽绿润,香气清高纯正。

到了公元1851年(清咸丰初年),一位从崇安来的建宁茶客将红茶制法带到了坦洋村,这才把坦洋菜茶的优良品质发挥得淋漓尽致。坦洋村人胡福四(又名胡进四)创办的万兴隆茶庄,试制成功工夫红茶,以“坦洋工夫”作商标,经广州运销西欧,倍受西方市场青睐。此后茶商络绎不绝,入村求市,当地茶商和接踵而来的外地茶贩竞相在坦洋开设茶行,毗连的寿宁、周宁、柘荣、霞浦及浙江泰顺等县的茶叶,亦纷纷改制红茶或将毛茶运抵坦洋加工,均标以“坦洋工夫”销往欧、美和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坦洋工夫”不胫而走,声名远扬。

据文献记载,清光绪七年(公元1881年)福安县出口茶叶7万箱4.2万担;光绪七年至二十六年(公元1881至1900年),平均年出口茶叶万余担;1915年,在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坦洋工夫红茶获名誉奖。1937年福建省政府统计:1934年,福安县有茶园面积6万亩,占当时全省茶园面积的10.3%,茶叶产量5.1万担,占全省茶叶产量的21.7%,居全省首位;茶叶产值为大洋1787元(按福安县当时的农业人口平均,人均茶叶收入10元),其中每担茶叶的最高价为大洋40元,最低30元,而这些出口茶叶大部分为坦洋村加工生产的坦洋工夫红茶。

工夫红茶今年71岁的李宗雄,是福安市老茶工茶行的首席顾问,也是坦洋工夫非物质文化传承人之一。“工夫茶这个名称的涵义,就是‘精心极致’。”说到坦洋工夫的起源和工艺,李宗雄娓娓道来,“坦洋工夫是倾心力作之上品红茶,论工艺,十分精微繁细,历经分青、萎凋、揉捻、发酵、初焙、拼配、筛分、捡剔、复火提香、再次拼配、归类匀堆……工序逾十余关,才有享誉百年的‘成色艳香、浓鲜醇清甘’坦洋工夫红茶。”

坦洋工夫红茶制作工艺流程分为:采青,春茶一般在谷雨后开采至立夏后七天左右结束,夏茶在夏至前后,秋茶在立秋采摘。采茶最佳时间是中午,这个时候茶叶上的露水刚被蒸发。标准采法是采摘一芽一叶或一芽二叶,鲜叶要求芽叶肥壮、不带鱼叶和鳞片,无病虫伤害、无异杂、无损伤,严格实行分批、分品种、及时付制,保持鲜叶的新鲜度。萎凋,有日光萎凋和加温萎凋(雨天则用加温萎凋)它是形成茶香味的基础,萎凋的过程是鲜叶生理失水的过程。以室内自然萎凋较佳,有利于提高萎凋质量。揉捻,其目的一是将青叶揉捻成条索,二是通过揉挤出茶汁,使之凝于叶表,有利于内含物的混合接触和一定程度的转化。解块,主要目的是解散茶团,降低叶温,使叶内某些有效成份不致因受热剧变,干燥后可减少团块。发酵,是工夫红茶加工的独特阶段,也是茶叶品质形成的关键环节,它使茶叶中的多酚类物质充分氧化,形成红茶色、香、味的品质特征。干燥,目的是在热能作用下,终止继续发酵,蒸发多余水份,散发青气提高香气,使茶叶形状固定下来,达到毛茶成品要求烘焙干燥,分水焙、复焙、炖火。精制,毛茶通过复火、滚圆筛、抖筛、平圆筛、风选、撩筛、紧门、拣剔等精制工序,根据茶条粗细、长短将茶叶分为本身、圆身、轻身及片茶、碎茶、末茶等4路或5路,然后分路加工,形成条索紧细、外形匀齐美观,净度良好的外形特征。

繁荣坦洋坦洋工夫的畅销带来了坦洋村的空前繁荣。当年社溪两岸新屋林立,三座拱桥临河崛起,两条平行的街道上有各类店铺一百四十多家。

清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福建省在坦洋设立茶税局,福安茶类税课独辟一门,坦洋村也成为闽东最大的茶叶加工厂和销售市场。鼎盛时不足一公里长的坦洋街就开设茶行(庄)36家,茶市之繁荣由此可见。清咸丰元年坦洋举人郭尚宾着《桂香山记》中写道:“邑九都有桂香山,山下为坦洋。产茶美且多,有武夷之风,外邦称为‘小武夷’是也。”当年在“坦洋工夫”香靡环宇的日子里,从国外写来的信件,无须冠以省、府、县之名,而直书“中国坦洋”,即可准确无误地安抵收信人手中,可见其知名度之高。

从坦洋走出来的作家刘松年,在《从民居古宅看当年坦洋茶行街》一文中是这样描述当年坦洋茶村轶事的:街头第一家是元记茶行,行主吴赓俞。这家茶行由三座房屋组成,共有铺面三十六间,雇上百余人,拣茶工二百余人,年产精制坦洋工夫干茶约二千余件(合2000多担),年可获利润银元五万块。以白云山下的岭下村为根据地,收购初制干茶,每年发放“茶银”时需要七十多人,挑着一百四十多桶(每桶装1000块)银元,一路长蛇阵,从坦洋挑到岭下村,发给当地农民。

品牌坦洋新中国成立后,茶叶生产得到一定的恢复和发展,由于传统工艺的改进,“坦洋工夫”红茶品质得到改善,在国际市场上供不应求。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坦洋菜茶”品种,还先后输送种子到马里、肯尼亚等国家试种成功,并获得大面积栽培推广。

1990年福安坦洋茶场出口的“坦洋工夫”红茶,被列为福建省农垦系统的出口创汇之最。近年“坦洋工夫”红茶先后在北京中国茶文化国际研讨会暨展示会上荣获金奖。首次参加竞拍,100克“坦洋工夫”红茶,拍出了2.5万元的价格。目前“坦洋工夫”红茶年均出口俄罗斯、西欧等国家和地区1000多吨。2007年11月1日,由中国海峡大茶都、天香茶叶有限公司、天湖农业有限公司等14家茶业企业与福安市政府联手成立一家集茶叶种植、加工销售、外贸科研为一体的旗舰式企业——“福建坦洋工夫茶业有限公司”正式挂牌,成为重振“坦洋工夫”品牌道路上的又一里程碑。

小便像茶叶水营口茶叶市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