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与儒教

2021-02-07 12:20:10热度:141°C

儒教是由孔子创立的,但它并非是严格意义上的一种宗教,因为它无明确的宗教戒律和严密的组织,但它在中国人民的思想中,却打下了根深蒂固的烙印,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第一节 与儒学儒教是由孔子创立的。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鲁国人,他是古代中国知识分子的代表,是中国文化史上承上启下第一人。所以,孔子是一个大儒。他“倡儒教,其要以孝弟为本,以忠恕为方,而行仁道于天下。故其教始于修身齐家,终于治国平天下。”于是,有弟子三千人,贤人七十二位,成为古代中国知识分子的代表人物。

一、孔子与儒学

孔子作为儒家学说的创立者,他对中国文化的贡献,主要表现在“制礼”和“作乐”两个方面。其内容都在孔子制定的“六经”中都有说明。

孔子的“六经”,一般认为指的是:《易》、《尚书》、《诗经》、《春秋》、《礼》(指《仪礼》、《礼记》和《周礼》)和《乐》。核心思想是“仁”,提倡的是“中庸”之道,以“和”为贵。孔子的学生诚然很多,其中最杰出的则是孟子和荀子。

孟子(公元前380~前304年),邹人。他着《孟子》七篇,主张“重民”、行“王道”,反对战争,使百姓安居乐业。他从“仁政”方面发展了孔子创立的儒学。

荀子,赵国人。他着《荀子》二十卷,主张“人定胜天”,重视学习和教育,强调“礼乐之治”,从“礼乐”方面发展了孔子创立的儒学。

孔子是位大儒,其所处的时代,虽然记述茶事的资料很少,但也并非无关。而孔孟之道所创立的儒家思想,却对中国人对茶的利和茶事活动,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特别是对茶礼、茶俗、茶德等方面,影响更加深远。如在茶礼方面,表现有贡茶、赠茶、赐茶、敬茶、奉茶等。在茶俗方面,表现有用茶祭天祀祖、定婚下茶、茶作丧葬,以及饮茶的区域性和民族性等。至于茶在精神领域、思想道德方面,与孔孟之道相融,更是渗透到茶的各个方面,并领引茶世界的发展。

二、孔子也许知茶

孔子作为中国的大儒,距今已有2500年左右的历史。其时,有关茶的历史资料很少,留传至今的更少,至于孔子有否尝过茶,更无资料可以查证。特别生长在中国北方的孔子是否饮过茶,更难考证。但尽管如此,人们还是有理由找到一些推证。依孔子所言,他最崇拜周公。而根据唐代陆羽《茶经?七之事》所言:“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齐有晏婴……。”周公是西周初的一位政治家,他的不少言论,辑录在孔子的《尚书》中,说明孔子时,茶已为人民所利用。相传,《尔雅》为周公所着。而在茶的发展史上,史学界和茶学界都认为,在茶字未确立前,真正确切表明是茶的史藉,是《尔雅》中说的“槚,苦茶”之记述。晏婴(公元?~前500年),齐国大夫,也是北方人,着有《晏子春秋》,其中写到:“婴相齐景公时,食脱粟之饭,炙三弋五卵,茗菜而已。”说的是身为齐国宰相的晏子,吃得十分简单,还把茶当菜吃。从周公和晏子的记述中,孔子虽生在北方,但其时北方是有茶的。

另外,还有一些可供参考的证据。例如,孔子编的《尚书?顾命》有“王三宿、三祭、三诧”之句,有人认为“诧”也是古时茶的别称。又如,经孔子删定的《诗经》,其内多次写到“荼”。虽然,其时有一物多名,一字多称之嫌,但比较多的情况下,在“茶”字未确立前,“荼”字指的就是茶。特别是《诗经》中的“谁谓荼苦,其甘如荠”之句中的“荼”,多数人认为指的是茶。所以,孔子是可能知茶的,特别是孔子创立的儒学,还深深地渗透在茶学和茶文化之中。

第二节 茶道与儒学儒家思想,吸引着千千万万的信仰者,它有许多论点,一直是中国人的立论依据,成为一种无形的精神支柱和文化基石,茶道正是如此。它全面地吸收了儒、道、佛三家的精神与文化内涵,特别是儒家的“中庸”之道,使之形了茶道自身固有的特性。

何谓茶道,目前说法很多,但大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说法不一。一般认为茶道中的“道”,指的是事物的法则和规律,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本体,是一定的人生观、世界观和政治主张和思想体系。这都可在儒家的学说中找到依据。如《论语?公冶长》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卫灵公》载:“道不同,不相为谋。”《礼记?礼器》称:“苟无忠信之人,则礼不虚道。”特别是受《周礼》的影响很深。何谓《周礼》?李泽厚在《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中认为:“它是在周初确定的一整套的典章、制度、规矩、仪节……是原始巫术礼仪基础上的晚期氏族统治体系的规范化和系统化。”但茶道一词却是由唐代的诗僧皎然首先提出的。它首先于皎然的《饮茶歌诮崔石使君》。诗中写道:“一饮涤昏寐,情思爽朗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诗中谈到茶的功用,能“涤昏寐”,能“清我神”,但皎然触及到的是更深层次,将饮茶与“道”联系在一起。所以,其结果,皎然将它归结为:“孰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这里,人们不难看出:茶道的内涵,首先受到的是儒学的渗入,但它是由佛家皎然最早提出的,而其中又受道家思想的影响。接着,唐玄宗天宝(公元742~756年)进士封演,他着了一本《封氏闻见记》,其中写到:“楚人陆鸿渐为茶论,说茶之功效,并煎茶、炙茶之法。造茶具二十四事,以都统笼贮之,远近倾慕,好事者家藏一副。有常伯熊者,又因鸿渐之论,广润色之,于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文中所指的“茶道大行”,指的是中唐时,大兴饮茶之风。这里的茶道一词,在很大程度上指的是饮茶饮茶的方式、方法。所以,这里的茶道,主要是指饮茶之道。

中唐以后,几乎有千余年之久,在中国的茶书和有关涉及茶的书藉中,未见有茶道一词出现。不过,严格地说,唐人对茶道的理解和界说,并不是很明确的。直到二十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茶文化在全国范围内的再次掀起,历经1200余年后,茶道重新被人们关注。而对茶道一词,从更深层次上进行界说。“当代茶圣”吴觉农在《茶经述评》中提出:茶道是“把茶视为珍贵、高尚的饮料,饮茶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是一种艺术,或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手段。”着名茶学家庄晚芳在《中国茶史散论》中认为:“茶道就是一种通过饮茶的方式,对人民进行礼法教育、道德修养的一种仪式。”

与中国相反,茶道虽出自中国,在传到日本后,再结合日本国的国情,形成了日本茶道。日本茶道的形成虽然要比中国晚几百年,但茶道在日本,己成了日本文化的重要组成,成为日本人民心灵的一种寄托。不过,对何谓日本茶道,日本学者也是界说纷纭,莫衷一是。综合现代日本学者的意见,将几种有代表的茶道论述,分别简述如下。

日本学者久松真一从文化学角度出发,认为:“茶道文化是以吃茶为契机的综合文化体系。”

日本学者谷川彻三在《茶道的美学》中认为:茶道是“以身体的动作为媒介而演出的艺术。”

日本学者熊仓功夫从历史学角度出发,认为:茶道是“一种室内艺能。”

日本学者仓泽行洋在《艺道的哲学》一书中,认为:“茶道包含两个意思:一个是以点茶、吃茶为机缘的深化、高扬心境之路的意思。另一个是以被深化、高扬了的心境为出发点的点茶、吃茶之路的意思……茶道是茶至心之路,又是心至茶之路,如以图示意的话,就成为‘茶 ←→心’……茶道超出了艺道的范围,成为了人生之道。简而言之,茶道是宗教的一种存在方式。

而对日本茶道,在中国人的眼里又是怎样的呢?中国作家周作人评述日本茶道时,在《恬适人生?吃茶》中是这样认为的:日本“茶道的意思,用平凡的话来说,可以称作‘忙里偷闲,苦中作乐’,在不完全的实现享受一点美与和谐,在刹那间体会永久,是日本之‘象征的文化’里的一种代表艺术。”对日本茶道颇有研究的北京大学藤军,在《日本茶道文化概论》一文中认为:“茶道是日本文化的结晶,是日本文化的代表。它又是日本人生活的规范,是日本人心灵的寄托……茶道被称为应用化了的哲学,艺术化了的生活。”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这样认为:茶道是通过饮茶的方式,对人们进行礼仪教育,道德教化,直至正心、养性、健身的一种手段。因此,可以说:茶道是中华茶文化的结晶,是生活,是艺术,是哲学。在中国茶文化发展史上,不论是出现,或未曾出现茶道,但茶道始终蕴藏在饮茶文化之中,成为人们饮茶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节 茶德与儒教孔子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所创立的儒家学说,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几乎无时无刻的不在影响着人们的精神思维与活动规范,创造了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奇迹。特别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仁”,则是引领“茶德”精神的最先基石。

茶德精神,简单地说来,就是指由茶的形为而产生的道德和品行。德,可以说是儒家的政治主张,主张以道德感化来治理国家。《论语·为政》载:“为政以德”,“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礼,有耻且格。”孟子提出:“以德服人。”但儒家的德,它的核心仍然是“中庸为之德”。这种思想也反映在茶事上,就是以茶可行道,即反映的是茶的道德和品行。唐代文学家刘贞亮提出茶有“十德”:以茶散郁气,以茶驱睡气,以茶养生气,以茶除病气,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尝滋味,以茶养身体,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唐贞亮的茶德,包括茶的功效、茶的礼仪、茶的情操、茶的品行和茶的哲理等。

宋代理学家朱熹,他在比较建茶与江茶时曾说:“建茶如中庸之为德,江茶如伯夷叔齐。又曰:《南轩集》草茶如草泽高人,腊茶如台阁胜士。似他之说,则俗了建茶,却不如适间之说两全也。”(《朱子语类?杂说》)这里说的是建茶是腊茶,江茶是草茶,两种茶的品质特性是不一样的。进而又以张栻的《南轩集》为例,以人品比茶品。这在清代蒋超伯《南漘楛语?品茶》中亦有记述,如“岕茶为名士,武夷为高士,六安为野士。”这种比法,只是风格意义上的比较,境界并不很高。而朱熹作为大理学家,他的思想境界就大不一样了。同样的建茶、江茶之比,他却将之升华到“中庸之德”这种儒家伦理的高度。

江茶是草茶,味清薄,有草野气。虽有清德,而失之“偏”,而建茶是腊茶,其味最中和淳正。建茶之膏本偏于厚,制作时榨去过剩的膏脂,故其味不浓不淡,不厚不薄而归于“中”。再者建茶之味“正”而长,而归于“庸”。故而建茶,在诸茶中最具有中庸之德。

朱熹将儒家最高之道德—中庸之德赋之于茶,是对茶德的极大提高。通过饮茶,可以体会中庸,从而砥砺茶人努力攀登“中庸之道”,而做君子仁人。

何谓中庸?“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至理。”(《二程遗书》)“中庸为德,其至矣乎”(《论语?雍也》)。中庸是儒家的最高道德标准,是一种至德、一种完美的德。中庸之德,是难以达到的,孔子就曾说:“中庸不可能也”,只有“君子”才有可能“依乎中庸”、“择乎中庸”。

现代,着名茶学家庄晚芳提出中国茶德“四则”。其主要内容是:廉俭育德,美真康乐,和诚处世,敬爱为人。以后,庄晚芳先生又对“中国茶德—廉、美、和、敬”,作了补充和说明:

时饮名茶 灵心益体 茶禅一味 清净天地廉洁勤俭 国饮最宜 振兴道德 大公无私茶香美味 美水甘洌 善用茶具 推广美艺友好莅临 引进美处 层次时练 高功育德漫品道味 融和神气 待人和睦 乐观天世和解纠纷 和衷共济 以茶为桥 和平世界奉赠礼品 敬茶最誉 注视生产 敬民第一敬重行业 遵守规则 敬亲随俗 敬礼俱备何谓茶德,日本的明惠上人(公元1173~1232年)亦有倡茶“十德”之述。现辑录如下。

一、诸天加护 二、父母孝养三、恶魔降服 四、睡眠自除五、五脏调和 六、无病息灾七、朋友和合 八、正心修身九、烦恼消灭 十、临终不乱。

由上可见,所谓茶德,无论是古人,还是现代人;无论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都有一个共同点,即倡导“以和为贵”。和诚相处,和气生财,和衷共济,和平团结。这种“和”,其实就是儒家“仁”的一种体现,也符合不倚不偏的儒家中庸之道。

兴云茶叶茶叶羊肉

上一篇 : 鸠坑毛尖茶史追溯

下一篇 : 茶诗为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