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茶史的眼光
2021-02-07 12:15:28热度:171°C
2021-02-07 12:15:28热度:171°C
今天开这样一个座谈会,使我感觉到湄潭具有两个眼光:一个是文化的眼光,一个是历史的眼光。别人没有的,湄潭保护下来了,这就叫做文化的眼光。说实在的,这句话谈起很容易。很多同志经常和我交换意见:在当前来讲,社会取得重大进展,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得到了很大的进步,但不容否认,物欲横流是当今社会弊病之一。物欲横流就是缺乏文化的眼光,只看到物质,只看到金钱,而湄潭站得更高,看文化。当然,我们不否定物质,但没有文化的物质算什么?虽然,这个文化的眼光说起容易,就这么简单,但很多东西正在逐渐毁掉,对我们的文物,对我们的文化,我们这些老同志有一种紧迫感。湄潭做得很好,就是因为这个文化的眼光,保留得那么多,那么好,那么完整,那么系统,确实少见。什么是历史的眼光呢?历史的眼光在刚才同志们的发言里,湄潭的介绍,《茶经》怎么讲?你们不仅是看到了历史,而且看到了过去的历史是怎样在启发我们的现在,在照耀我们的未来,这就是历史的眼光。
在纪念中央实验茶场建立72周年之际,提出了要建一个茶文化生态博物馆的想法,前面很多专家谈得很好,条件是充分具备了。湄潭的历史积淀是丰厚的,历史遗址的保护是完好的。在湄潭,既有可移动的,也有不可移动的,有物质的,也有非物质的,既有科技生产留下来的,也有文化遗存下来的,还有民间习俗等等,非常丰厚。有了这个丰厚的积淀,我认为在湄潭建设茶文化生态博物馆是毫无问题的。
历史选择了湄潭,是湄潭的幸运。抗日战争期间,国家危难之际,中央实验茶场办在这里,要生产茶叶,它不是一般商品,而是紧缺商品,还可以说是政治商品,当年要用它去换外汇,换飞机大炮,来拯救我们的国家和民族。看了这些历史材料和已经发现的遗产,感觉非常好,在茶史的问题上,大家没有分歧意见了。中央实验茶场那一段,就好比长征当中的遵义会议,是整个历程当中最闪光、最景耀的一点,是序言,但抓住序言,还可以往前和往后推。往前推湄潭的同志们已经做了很好的工作,他们做了几个月的调查,还发现了几处明代的茶园。既然在民国年间茶叶就作为紧缺商品,这肯定是有传统的。中央实验茶场是序言,往前推最早可推到唐代陆羽的《茶经》中提及的夷州,湄潭就是当时的夷州地带。到了明代,西南四大茶仓(成都、重庆、保宁、扬州)之一--播州茶仓建在遵义,湄潭茶叶就是在那儿供国家调配的。明代末期,当时来了一批朝廷大臣,有范鑛、钱邦芑、程源等等,按我们现在的说法,从官位来讲都是当时的省部级干部,就学问来讲,相当于东阁大学士、学府委员这一级。这些人在湄潭,他们除了讲学外,除了发展教育文化,也和茶叶有关,《琴洲记》中讲他们在琴州“扫叶烹茗”。湄潭在茶文化方面的历史是丰厚的,抗战这一段是辉煌的,现代就不消说了,当代发展也很快,湄潭要建生态博物馆没有问题。而且历史底蕴很丰厚,怎样建?刚才,专家们说了很好的意见。尽管多次来湄潭,但今天感到非常震撼,我震撼在哪点?就是湄潭同志的文化的眼光,就是湄潭同志的历史的眼光。
总结一句话:湄潭的历史是丰厚的,而现代是光辉的--走在全国前头,当代湄潭的茶、湄潭的茶文化底蕴很好。有了历史,有了现代,有了当代,这样丰富的历史,未来非他莫属。感谢湄潭的同志们已经做了很好的工作,希望以后的工作能够做得更好,下一步需要做什么的地方,我作为一个遵义人,应当尽到自己的责任。
(曾祥铣,遵义历史文化研究会会长、市政协原副主席,此稿系根据作者在纪念中央实验茶场落户贵州湄潭72周年暨茶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座谈会上发言录音整理。)
茶叶能美白茶叶销售网站上一篇 : 福建:永春佛手走神州
下一篇 : 翻开历史尘封的茶文化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