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红镇:红茶之乡 稻耕之源
2021-02-07 12:14:05热度:152°C
2021-02-07 12:14:05热度:152°C
英红镇位于英德市中部,北江自北而南贯穿镇境,建有300吨、500吨水运码头两座,航运北达韶关,南至珠三角。这里既有万亩翡翠般的茶园、果园和长达五公里、风光明媚的江岸景观,又有狮石山古人类活动遗址等人文景观,还有浓郁的越南归侨民俗风情。
随着工业园的开发建设,目前,正扩建大型吞吐量河运码头。英红镇将充分利用北江这一“黄金水道”,实现新的跨越和发展。
优质红茶香飘世界
英德是个古老茶区,产茶历史悠久,据史料记载,英德种茶可追溯到距今1200多年前的唐朝,是韶州三个产茶县之一,而英红则是英德茶叶的主产地
4月7日,记者来到英红镇的几处茶园。春天的英红镇山村,茶香漫过田野,一棵棵茶树被雨水洗刷后显得格外青翠。茶园里到处都是穿梭忙碌的采茶人,她们灵巧的双手上下飞舞,时而如小鸡啄米,时而如彩蝶翩跹,一会功夫,竹篓里便装满鲜嫩的茶叶。
茶园管理人王其成告诉记者,他是越南归侨,到英红已有37年了,一直从事茶叶的种植和管理。“我们2009年开始种植茶叶,至今共有英红九号、金观音、黄金桂等六个品种800多亩,而且用有机肥种植,茶叶绝对上乘。另外,这里是山边坡地,每天早晨云雾缭绕,茶叶青翠,看着就是一种享受!”聊起茶叶品质,刚刚结束今年第一轮采茶的老王显得十分自豪。
据说,英红茶产业的发展和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陶铸还有很深的渊源。1964年3月14日,时任中共中央中南局第一书记兼广东省委第一书记的陶铸取道英德赶赴阳山考察途中,听说英德新生联合企业公司(即后来的英德硫铁矿、英红茶厂、英德监狱)的茶地长势良好立即改道现在的英红镇坑口咀。一到茶地,看到大片绿油油的茶树,陶铸高兴地把它形容为“绿色的地毯”,并当场提出“英德第一步种茶10万亩(国营、集体各五万亩)”的发展规划。为了更好地实现这个规划,陶铸与同行的副书记李一清商量,决定成立“中南茶叶研究所”兴办“广东茶叶技术学校”,并将英德新生联合企业公司更名为“广东省英德茶场”,在资金问题上给予大力支持。
正是这一趟临时视察,英德开始了群众性种茶运动的蓬勃发展。此后,“英德茶区”逐渐形成,当地茶园面积超过6000公顷,茶叶产量突破4375吨,成为我国20多个重点产茶县之一、全国茶叶出口商品基地。20世纪50年代开始,英红茶厂就以茶叶制作为主要经济支柱,其生产的红茶、绿茶畅销国内外,是英德茶叶的主要品牌。英红镇发展了红旗、红卫、红桥、红光四大制茶厂。英德农场研发培育的英德红茶被誉为“中国红茶后起之秀”、“红茶中的新花奇葩”。近年来,英红镇发动农户新种高香名优红茶,争取在十二五期末真正建立起“万亩名茶基地”。
狮石山牛栏洞见证稻耕文明
在英红镇云岭居委东南面约两公里的狮石山南麓,有一处中石器时代的遗址牛栏洞遗址。狮石山是一座石灰岩孤峰,相对高度约百米,周围是石灰岩地区的蚀余丘陵山地。狮石山下南侧有一条宽约25米的古河道经过,在东南2公里处注入北江。牛栏洞是因当地村民在洞中圈牛而得名
记者走访牛栏洞遗址看到,这是一个并不起眼的山洞,周围有几丛竹子,沿一小段石阶而上,洞口上方垂立着几根石柱,仿似牛栏,据称是后人根据洞名特意建成。洞内并不大,还可见当年的挖掘痕迹。随行人员介绍,此洞主要为廊道型发育,在较深处洞顶有落水洞使局部呈裂隙型。全洞平面略呈曲尺状,分为前、中、后洞,整个遗址总面积约400平方米。该遗址于1983年文物普查时发现,2002年被列为广东省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
1996年和1998年,由中山大学人类学系、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英德市文化局、市志办、博物馆等单位组成联合考古队对该遗址分别进行试掘和正式发掘,出土了大量的打制石器、动物化石(共41个种属)和少量磨制石器、骨器、蚌器、陶片和人类的牙齿、骨骼等化石。证明这是一处古人类长期活动、居住的遗址。其丰富的出土文物较好地显示了旧石器文化向新石器文化发展演变的形态,是广东继阳春独石仔、封开黄岩洞遗址之后第三处具有中石器文化典型意义的洞穴遗址。2011年再次进行一个多月时间的补充挖掘,洞内发现的非籼非粳水稻硅质体,首次将岭南地区稻作遗存年代,前推至距今12000年至14000年。专家称,“这一发现对本地区水稻起源的研究以及推动相关农业史经济发展的探索,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也为探讨岭南地区原始稻作农业的相互关系提供了实物和资料”。经考察组最后论证:英德狮石山牛栏洞遗址是人类最早的稻作遗存和遗址,也即是人类稻耕文明的原始地!
越南归侨带来异国风情
英红镇的前身为英红华侨茶场,始建于1951年,因此英红是广东省拥有归侨人数最多、国有土地面积最大的侨镇,侨乡特色十分浓郁
“英红镇经历了劳改场-省直"五·七"干校-知青场-华侨茶场-华侨管理区-镇的六次沿革!”英德市侨联主席钟有邻介绍,上世纪70年代末,由于种种原因,越南有一万多名华侨被迫回到国内,安置在英红华侨茶场。在这个占地面积66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居住着约13000多名越南难侨侨眷,占全场总人口的76%,使这里成为全国安置归难侨最多的华侨农场,也形成了全国最多越南归侨聚居的地方。
归侨在接受英红当地生活习惯的同时,也带来异地侨居国的生活习俗,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侨乡风情,大大丰富英红的地方人文文化。这些越南归侨居住的村落与当地村落有着明显区别,他们并非同一个宗族聚居生活,而是来自五湖四海,之前从事的行业和职业也不尽相同。
这些归侨侨眷到英红后,仍然保留着在越南时的过年习俗:吃粽子、扣肉和年糕。据说吃粽子可以暖胃、强身健体,所以每年春节越南都会配给或供给定量糯米。春节前几天,家家都要包上数十斤甚至上百斤粽子,每只粽子有3-5斤重,春节可作为礼物送人;大年糕是用糯米磨浆与红糖蒸制而成,像个超大型的圆饼,象征一家人团团圆圆;熬扣肉则用猪腩肉熬熟后,再抹上红糖用油炸,使肉红亮、甜香而不油腻。有些侨眷还会烹制别具风味的“狗肉扣”。此外,由于他们在越南生活时,多数是从事农业生产,习惯于使用顶尖圆边、具有浓厚越南特色的帽子,有归侨便学会了该帽的制作工艺。因而,现在英红集市仍有不少这些“越南帽”卖。据悉,因越南当地盛产竹子,所以该帽均以竹子为材料,骨架由竹枝制成,帽体全部由竹叶制作。帽底深且尖,既可遮荫又可盛物。
近年来,英德市努力促进侨场的经济社会发展,在中央、省和有关单位的支持下,建成一幢幢新的安居房,解决了部分困难归侨的危房和住房问题,从根本上改善他们的居住和生活环境。如今,走入英红镇政府对面的“侨心居”,一排排新楼房整齐宽敞,每排楼房中间有专门置放农具的杂物房。侨民在绿树草地间闲话家常,生活十分安乐。
茶叶病虫害怎么鉴别茶叶上一篇 : 陕西汉中至今保有的茶馆与茶俗
下一篇 : 茶文化:当国粹遇见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