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商帮开创新茶路贸易通道
2021-02-07 12:09:56热度:174°C
2021-02-07 12:09:56热度:174°C
云南商帮开创新茶路贸易通道的传奇故事。其中不得不提的一个名字,是丽江商人杨守其。当传统的马帮线路因历史原因被阻断,这位大胆的丽江商人集合云南其他商人,大胆开创了一条运输茶叶的新线,从云南出发,经过缅甸,到达印度,再绕回到西藏。因此,杨守其也被一些研究者誉为茶马古道上滇、缅、印、藏一线云南商帮的开山祖师。
从传统马帮运输,到陆运、航运的结合。从带着茶香风雨兼程而去,到满载英国的手表、钢笔,印度的牛黄、羊毛,斯里兰卡的藏红花而归。正是这样一条极具开拓创新的商道,开拓了云南与南亚诸国的贸易往来。
追溯茶道与商道,历史早已见证了云南商帮的智慧与胸襟。
“云南有太多的历史被堙没了。”说这话时,周智生扶了一下眼镜,思绪一下回到了上世纪。
周智生是丽江纳西族,云南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92年,年轻的他在云南大学获得了由美籍华人杨丹桂女士创办的纳西历史文化奖学金。上世纪初,杨丹桂的父亲杨守其先生开辟了由中国云南经缅甸到印度,再从印度到中国西藏的新茶路。
周智生说,传统的滇藏贸易主要是通过茶马古道完成。但到了上世纪初,由于复杂的国内国际形势,这条传统道路已经走不通。在这种情况下,具有强烈爱国使命感的丽江商人杨守其、马铸材等首创了这条新茶路。
云南商帮开辟新茶路
2005年,杨丹桂女士回丽江市一中,参加母校百年庆典后,决定资助丽江部分家庭困难的学子。2008年10月,她选择了母校10名家庭困难的优秀学生,以自己所创办的全球保扬纳西文化学会的名义出资,正式开始资助。
丽江就是杨丹桂父亲杨守其先生的故乡。
杨以知,字守其,生于1892年,纳西族。1895年到1911年间,丽江很多纳西族商人到西藏做生意,杨聚兴就是其中知名的一个。他创立的“永聚兴”商号,当时在西藏的影响比较大。因为是本家,杨守其的父亲就被杨聚兴请到西藏桑南做分号经理,杨守其很早就跟随父亲到了西藏。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在西藏的“永聚兴”商号分号受到了很大影响,川藏与印度之间的交通被阻断,杨守其他们也受到很大冲击,又回不了丽江,便流落到印度噶伦堡,又一度到了加尔各答。
迫于生计,杨守其在印度各地游历的同时也开始做一些生意。起初,他把西藏人当时喜欢的绿松石和其他宝石,从印度运到西藏卖;也把西藏的羊毛、羊皮带到印度贩卖。这样做了一段时间后,杨守其对整个西藏和印度之间的交通都渐渐熟悉,并积累了商业贸易所需的人脉资源。
在印度的时候,杨守其还去过缅甸仰光一段时间。后来,在印度的加尔各答,杨守其娶了一个缅甸妻子。其实,那位小姐也是云南人的后代,其父亲姓黄,是云南腾冲人,曾是缅甸最后的国王锡波朝中一个很亲民的重臣。锡波国王曾率领自己的军队与英国殖民军作战,抵抗英国殖民者的侵略,不幸被英国人俘虏,被押送到印度的孟买监禁。其父亲也在那场失败的战事中逃脱出来,到了印度加尔各答。
那时的杨守其,正在加尔各答负责做生意,正值青年。就这样遇到了落难的云南老乡,也顺理成章地娶到了这位缅甸新娘,名叫黄映泰。
随后,因黄映泰的父亲很熟悉缅甸和云南的情况,他就建议杨守其做经由缅甸到云南勐海贩运茶叶的生意。翁婿俩就这样合作起来,准备探察这条线路,但当时在这一地区很乱,路根本走不通,他们只好又返回加尔各答。
后来,滇缅印边境一带情况好转,相对比较安定一些后,杨守其才联合大理鹤庆张家的恒盛公,中甸马铸材家的铸记,一起在滇缅印这条线上做起了茶叶生意,他们从普洱茶的原产地,今西双版纳勐海,与当地茶叶巨商李拂一合伙制造贩运原山茶,打通了由云南普洱经缅甸到印度再进入西藏的道路。
于是,杨守其就成了茶马古道上新茶路云南商帮的开山祖师。
新茶路绕道南亚更加便利
马铸材的后人在《回忆先父马铸材经营中印贸易》一文中,是这样描述新茶路的日程安排的:先从佛海(今勐海)至缅甸景栋8天,换汽车至洞己2天,洞己装火车至仰光2天,仰光换轮船至加尔各答3~4天,加尔各答装火车至西里古里2天,再换汽车至噶伦堡半天,从噶伦堡用骡马驮至西藏拉萨20天,全程共40多天。
杨守其先生是个商人,然而,他开辟新茶路,维持滇茶在西藏的销路,钱财并不是追求的目标。当时,英国殖民政府妄图把滇茶、川茶排挤出西藏,以切断内地与西藏最紧密的经济联系,从而为分裂西藏铺平道路。长期在藏区生活的杨守其当时就看穿了英国殖民政府的阴谋。
当时,英国人为了把云南、四川的茶叶排挤出西藏市场,拼命地在印度北部大吉岭大肆种植茶叶,用低廉的价格进入西藏,以排挤滇茶。
此外,1912年以后,传统的滇藏茶马古道面临很大的一个困难,一些冲突,造成了整个四川 、云南和西藏之间传统的通道基本中断。 雪上加霜的是,当时从云南到成都的路上,每隔一段距离都有一个绿营兵进行防守。但1912年以后绿营兵都跑了,要么被杀,要么逃亡,商人行走赖以生存的运输通道中断。另外,他们也感觉到要使整个滇南地区的茶叶贸易有更好地发展,也必须要进一步打开西藏市场。
基于这些因素,所以当同乡马铸材、大理鹤庆县的张家恒盛公和杨守其碰到一起聊起生意怎么做时,具有国际视野和经历的杨守其就出了个点子,把云南的普洱茶由勐海运到仰光,再用船运到加尔各答,最后再转进西藏。
因为之前与岳父探过这条线路,杨守其为此非常熟悉藏印之间的交通,包括藏印之间要打通关系的人脉。此外,张家恒盛公在此路也起了决定性作用,其创始人张泽万(张乃骞的爷爷)1902年就曾探过此路。就这样,几个人一拍即合,觉得必须维系滇茶藏销,维系西藏和整个云南之间的传统贸易联系。
最后大家做了分工:张家弟兄多,就由老六张相尧去到勐海,在那里负责采买茶叶;张相臣就住在加尔各答,负责缅甸到印度这一段;然后再由马铸材负责进西藏。马铸材这时加入了恒盛公,成为商号的一个股东。由于这条商贸运输线太长,跨越的地区太大,就由马铸材的三弟春泽(是个出家喇嘛)住在帕里,而拉萨就由张相臣请了他的一个叔伯兄弟张筱舟,从鹤庆到拉萨驻扎。这样,这条跨国跨地区的远距离商业交通线就形成了。
虽然新茶路绕道国外,但比起国内从下关至丽江,丽江至拉萨须三四个月,新茶路要快捷得多,并且一年四季都可以运输,不受气候制约。比较起来,不但缩短时间,还大大节省了运费。
穿藏服说藏话和英国人周旋
如今,杨守其家族在丽江大研镇五一街的老宅依然保存完好。这是一座典型的纳西四合院,为两层楼建筑,灰色瓦砖配以茶红色的木头屋檐。与四周的老屋相比,杨家老宅并不突出,唯独可以识别出“身份”的,是墙壁上挂着的一小块木质牌匾,上书——印度华侨杨守其故宅。据说,当时盖这幢四合院的钱,还是杨守其从缅甸寄回的。
在滇缅印藏线做生意,是非常不容易的。
当时,英国人规定,藏人作印藏之间的贸易,可以自由出入西藏和印度,而汉人(包括纳西族、白族等)则必须持有护照。
对此,当时走茶马古道的云南商人、赶马人想了一个办法。马铸材本来就是藏族,杨守其是纳西族。但纳西族和藏族之间的关系很好,杨守其自身语言能力很强,每到一个地方都能融入进去,藏话也讲得很好。他们到了噶伦堡以后就换上藏族人的衣服,讲藏话,得以在这条商路上出入。
此时,滇茶的价格虽略高于印度茶。却因滇茶销往藏区的茶是特制的老树的茶,经过压制,所以被称为紧茶。而用打碎的紧茶才能做出酥油茶特殊的香味。整个西藏中上层人士基本上还是保持喝滇茶的习惯,觉得滇茶好。而当时只有中下层会喝印度茶,但是逢年过节的时候还是会把滇茶拿出来待客。当然,如果还是走传统茶马古道的话,成本就很高,且量小不容易。
到商路打通以后,马帮们渐渐也有了回头货。一开始是英国人把西藏的羊毛运到印度,在印度拣、洗、分类,然后打成大包运到美国的费城加工制造羊毛制品。但羊毛的买卖市场却是在英国的利物浦,西藏羊毛的卖价是根据利物浦的行市来定的,从利物浦定期有电报传到噶伦堡来,通告羊毛的市价,云南马帮将茶叶拉到拉萨,卖了以后,就用那笔钱买羊毛,再将羊毛作为回头货驮到印度。恒盛公买羊毛专由张筱舟来做,他买羊毛很有两手。
从1917年到1942年,这条新茶路是整个云南茶叶进入到西藏的国际贸易通道,也使得英国殖民政府妄图运茶驱逐滇茶的阴谋破产了。
新茶路拉动滇印贸易
生意只要周转得起来,就好做多了,而且有了长期的客户,生意就会动起来。到后来,参与做新茶路藏茶叶生意和其他生意的人都发达起来,中甸马铸材离开了恒盛公,自己开起了“铸记”,独资经营。在拉萨的张筱舟也自己开设了“中和号”。杨守其则把他的“丽丰商号”开到了丽江等地。
生意一做起来,就有很多的商家加入,也就有很多的竞争。
云南商人里一些资本雄厚的大商号,想把小资本的商家挤垮,就积极在勐海、思茅一带成立茶庄(一时间仅勐海的茶商就发展到大小20多家),并将茶叶大量销往印度和西藏,像最大规模的腾冲董家“洪盛祥”,就将茶叶卖给拉萨有名的藏族商号“邦达昌”。
不仅如此,连当时云南省主席龙云也插进来做这项生意,龙云曾派人从云南发了一大批茶叶到噶伦堡,据恒盛公后人张乃骞先生回忆,负责那批茶叶的好像是聂耳家兄弟。在1938年时,他带着25000包茶叶到了噶伦堡。
当时的云南普洱茶以包计量,一包是50市斤。西藏当时每年消费云南茶叶大约15000包~20000包,大约合100万斤,需要大约10000匹骡马的运力。再说那位据说是聂耳兄弟的龙云手下将大批茶叶运到噶伦堡,西藏一下子根本消化不了,他就急匆匆将茶叶倒给了一个叫能都拉姆的印度商人。由于那人眼睛特别大,云南人都把他叫做“大眼睛”,而西藏人则把他叫“迷车”,也是大眼睛的意思。这个大眼睛其实并没有多少钱,但他却找了银行,贷款买下了那一大批茶叶,结果聂耳的兄弟只赚了一点点钱,而这个“大眼睛”却因此发了大财。
从此,云南商人和马帮才懂得找银行贷款做生意。尽管有这些十分不利的竞争,张家恒盛公并没有被挤垮。当然,也有一些小商号、小商人马帮熬不住而垮了。
1942年后,由于缅甸沦陷,杨守其首创的新茶路基本没有起到作用。1957年,他在印度去世,享年65岁。杨守其一生大部分时间呆在印度。她的女儿杨丹桂后来去了中国香港,开办进出口贸易公司,后来又辗转到了美国。杨丹桂在云南待的时间并不长,但在美国的时候,仍不忘家乡,经常为云南和美国经贸合作牵线搭桥。在改革开放后她经常回中国,在云南大学设立纳西学子奖学金,并将杨守其的骨灰从印度搬回丽江祖茔安葬。
丽江到处是南亚诸国商品
从拉萨运回丽江的货物中,有大量的英国卡叽布、灯芯绒、毛呢、毡帽以及各种日用百货,如毛巾、牙膏、牙刷等。除此之外,还有手表和钢笔,数量不多,相比之下更多的是鱼翅、海参等干海珍,进价很便宜。还有更便宜的印度牛黄、斯里兰卡藏红花等。
抗日战争时期,在印度加尔各答、噶伦堡和西藏拉萨以及云南丽江之间,已有电报通讯,在拉萨和印度之间,还能够通信,信件10天左右能收到。但在1942年,缅甸被日本占领,滇缅茶叶商路也就断了,只能由丽江至拉萨一线将茶叶运到西藏,西藏和欧美之间的羊毛生意也冷了下来,因为二战战火越烧越旺,就没人再做这个生意了。
就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也有许多商人从昆明、重庆等地来到印度,有的是用马帮从丽江往返拉萨、印度,有的就用飞机运货,像有名的孔家就用中华航空公司的飞机倒运各种紧俏的物资。像铸记、恒盛公等就只有走丽江至拉萨的老路,用马帮把茶叶运到西藏,将布匹毛料山货等运到云南。这样做了3年时间(1942年~1945年),这一段生意也不错,但马帮的运力毕竟有限。张乃骞认为,以西藏亚东为终点,在拉萨至印度一线,所有骡马全部动员起来不到2000匹,这些马帮拒绝走西康和云南,因为道路实在太遥远太危险。而从云南到拉萨一线,全部运力加起来不超过5000匹,最多时顶多有10000匹骡马。当然,中间还有数以万计的牦牛放短脚。但就是这些马帮和牦牛,已经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的商业运输奇迹了。
那时的丽江店铺里,到处是各种同盟国商品和南亚各国的商品。当时在丽江执行国际“中国工业合作协会”组织工作的俄国人顾彼得先生,在他《被遗忘的王国》中描述过丽江的商店:“商店相当黑暗而简陋,他们没有厚玻璃窗子,只有当街的木制柜台,下面货架上陈列着货物。要是考虑到是战争时期,商店里各种商品算是充足的。藏族马帮从加尔各答源源不断运来货物,既为了本地消费,也为了以惊人的价格转销到昆明,可以买到英国和美国制造的高级香烟和各种纺织品。甚至可以买到新的歌手牌缝纫机。当然价格是相当高的,因为马帮是世界上最昂贵的运输形式。”
感谢云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茶马古道研究专家李旭,云南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周智生对本文的采访支持。另本文参考了李旭所著《遥远的地平线》、王明达、张锡禄所著《马帮文化》以及《云南文史资料选辑之云南进出口贸易》。
茶叶补肾吗广州银利茶叶博览中心上一篇 : “以茶代酒”具有非凡意义
下一篇 : 清代至今保留40余种传统名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