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沃土·见作见人
2021-03-06 10:31:12热度:188°C
2021-03-06 10:31:12热度:188°C
紫砂沃土·见作见人
——为张红华紫砂作品集作序
中国陶瓷文化源远流长,在长江、黄河两流域八千年陶瓷历史长河中,伴随着中华民族物质文明进程,经历了由陶到瓷,陶瓷齐驱的绵延不断进步与发展。陶瓷生产于宋、元、明清以来的近千年中,瓷器作为人们生活的需求,占据陶瓷的主导地位的同时,随着中国茶叶种植生产发展和饮茶生活习俗的变化,紫砂陶与茶,共筑了中华茶与紫砂陶文化的光辉篇章。
紫砂壶艺五百年来历史的发展,是宜兴这块母地上茶叶种植和制陶传统发展的融合。宜兴山区富于紫砂矿藏和薪炭资源,有自新石器时代以至各代陶器遗存,为紫砂发展提供了物质与传统制陶工艺基础。宜兴是著名阳羡茶产区。紫砂始于末成于明,取决于茶的制作与饮用方法,饮茶自唐宋由蒸团、啐碾、沸煮,到元明以后改为散茶、炒青、中泡、清饮,“茶壶泡茶以砂壶为尚”的时风定位了紫砂陶发展壶艺为主的方向。宜兴地利太湖之滨,临近明代文化重镇苏州、杨州、杭州,江南文化中心,壶艺发展与文人的结合,品茗赏壶蔚然成风,赋予紫砂茗壶以书卷气,促使紫砂陶成为具有鉴赏价值的作品。质朴沉实的紫砂,以自己泥土的个性涉足于茶文化领域,给品茗、功用、质美带来乐趣。砂壶雅品与中国传统建筑园林的营造法式、明清家具等环境艺术溶为一体,此是紫砂壶品的风格所在。
立足本土文化,紫砂的继承与发展,到改革开放的今天,绿色品饮茶风普及时代,紫砂陶业生产和创作的繁荣,离不开代代陶人的不懈努力耕耘。使砂艺传统薪火相传。新中国建立,按照国家对工艺美术传统文化提出的“保护、发展、提高”方针,顾景舟、朱可心、吴云根、裴石民、王寅春、蒋蓉等老一辈名师们,在坚持保护紫砂传统手工技艺,发展紫砂生活陶瓷主流方向下,恢复生产招收艺徒,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成功的探索创造出了一条成熟的紫砂职业教育与生产,科研相结合的,“教、产、研”一体化的产业机制,自老一代名师“辅导”起,将他们独到的技艺,宝贵经验,各门派之长,传授给下一代陶人,一代陶人名师又将他们的传承技术和发展传给青年一代。紫砂事业于我们迈入新世纪紫砂的发展和取得的成就,有赖于紫砂艺术立足于本土文化,所具有的强大生命力,同时亦归功于上半个世纪紫砂同仁们在坚守工技艺承传基础上的创新实践,和培育了一代紫砂中坚新人。
本土作者、高级工艺美术师,江苏工艺美术名人,张红华女士,就是紫砂陶业承前启后,砂艺中坚的杰出者。她于1 985年毕业于宜兴紫砂中学,转入紫砂工艺厂,先师从紫砂艺术大师王寅春,系统学习紫砂成型工艺技艺,熟谙精要,后转入紫砂工艺美术大师顾景舟门下,潜心研习紫砂传统全手工成型技艺,为其门下女高足之一。
人杰地灵,紫砂原料材质为宜兴独有,原料制备与工艺成型自成体系,紫砂是技艺高超的一门独特的手工艺匠。张红华从50年代进厂学艺到后来的几十年紫砂艺术生涯中,深得前辈师承真传,也时逢遇到了特殊的紫砂基本功锻炼的机遇。她学徒习艺得到了王寅春师傅的严格的制作基础训练,既继承了王寅春大师多变,善作光、花、筋文、方器等各类作品的特长,在研究所从艺期间,得到顾景舟严师的重点督导,秉承了顾老一生壶艺倡导的严谨、周到、唯美的哲学艺术思想。张红华和同道一起经历了紫砂陶业大生产时期,自50年代末至70年代初商品壶计件工资生产,手工壶艺基本功的千锤百炼,不可为后来紫砂作者再得的机遇,使她的基本功基础特别扎实,这是通过艰苦磨练,得到的一手紫砂壶艺的硬功夫,也使她在壶艺塑造上得心应手。
70年代初张红华被厂方派任车间技术员,在完成生产任务,技术辅导同时,多次承接并完成企业送往国内外展评作品和国家礼品陶的任务。后以优异的工作业绩,入选进入紫砂研究所工作室从事专业紫砂壶艺创作和带徒传艺培训人才。
作者在创作的同时,注重自身艺德,艺风修养,身体力行,坚持超额完成企业创值任务,连年有新创作投入紫砂生产,先后培养艺徒,已成为企业新技术骨干和陶艺后起之秀。
红华逾40年的壶艺制作与工艺实践,练就了她过硬的紫砂制壶绝技,她长于素器,特别在紫砂全手工成型领域独有所长。严格的师承,自身的进取,形成了具有自己鲜明个性风格的作品境界。作品自“志泉”70年代获首届全国陶瓷美术创作设计评比奖项之后,“青泉”、“上新桥”、“古玉”相继为故宫博物馆,国务院紫光阁和英国维多利亚博物馆典藏。“彩灯”、“秦权“等分别于89年荣获萨格拉布国际陶艺展荣誉奖和92年日本京都世界和平文化大赏展优秀奖等奖项。
今看到红华女士,简约、平和、内涵丰韵的砂艺力作,和她那诚实,勤奋的作陶人丰姿,以及作品韵含着前辈们的优秀禀赋,使我们对紫砂健康步入时代茶事文化生活,充满希望。
张守智
2003年12月16日
上一篇 : 紫砂茶壶的基本知识要点(二)
下一篇 : “曹婉芬”荣获的荣誉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