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博物院紫砂珍品联展,出国紫砂回娘家
2021-03-06 10:26:48热度:222°C
2021-03-06 10:26:48热度:222°C
17、18世纪,宜兴紫砂器随着茶叶运向西方,西方人称其为中国红色陶器。至今,在外文中并没有紫砂这个词,而是用“YIXING”(宜兴)地名来代替。如今,400年前运往欧洲的宜兴紫砂中的64件回到了它的故乡江苏。9月16日开始,“紫玉暗香——2008·南京博物院紫砂珍品联展”在南京博物院展出一个月。
最小紫砂壶,全长只有11.5厘米
在开展之前,台湾成阳艺术文化基金会珍藏的64件外销紫砂精品都被放在各色锦盒里。成阳基金会执行长宋信德开启了一只锦盒,一把精致的核桃色镂空茶壶光彩夺目,名为宜兴窑镂空梅花纹紫砂壶的这把壶不仅看上去品相很新,而且壶盖“捏子”上鎏了金,壶把和“捏子”之间还连接着两根精致的金链子,壶底上了一圈金边,壶嘴还包了金口。“这就是外销到荷兰后,为了保护茶壶,也为了提升它的价值,给壶‘化的妆’。”握着这把壶,十多年来在世界各地拍卖场搜集外销紫砂的宋信德说起了专属于这些紫砂的故事。
这64件外销紫砂呈现出迥异的风格,有镂空、浮雕、描金等工艺,还有的镶金嵌银,显得很华丽。
这次来南京的一件紫砂作品很有特点,全名是宜兴窑凤凰紫砂壶,全长只有11.5厘米,非常小巧,凤凰头扭向凤凰背部的壶盖,壶盖是几朵祥云托着一枚宝球,凤凰的尾部幻化成一个小小的壶把,虽说小,可泡茶的功能一点没打折扣。还有一组茶叶罐,长方形的造型,很像现在的洋酒瓶子。宋信德说,这就是当年来中国的外国船员们喝的杜松子酒瓶的造型,他们要求用紫砂仿制这样的茶叶罐。
宜兴蜀山明清紫砂窑址考古也发现了外销紫砂与蜀山的渊源。蜀山考古领队杭涛介绍说,这批外销紫砂中有三把六方狮球壶,盖上塑有戏球伏狮,前方原有可滚动的陶球,在蜀山考古的清代地层中也发现了同样的狮球壶盖。另一把“桂花砂”提梁壶盖上有着像旗袍纽扣的钮,在蜀山清代乾隆年间的地层中也出土了同样的壶盖。
在欧洲,紫砂壶只供观赏
这批回到南京的紫砂精品是台湾成阳艺术文化基金会花了十多年时间从欧洲4个国家的多个拍卖场里买回来的,仅这64件就保了750万人民币的险。当年宜兴紫砂初到欧洲时,引起了轰动,有人甚至认为紫砂是用贝壳磨制的。
宜兴紫砂壶在欧洲最初是被当作高档的茶具使用的,但因为其作为茶具遭遇欧洲人的喝茶方式后有点水土不服,渐渐地脱离了实用功能,而变成一种陈设品和收藏品,以其中国风尚凸显另一种文化魅力。
在欧洲,紫砂壶成了披金挂银的贵客,展出的紫砂镶银饰提梁壶,由著名的哥德堡号于1740年前后运至瑞典,并被加以金属镶饰。从提梁把上的铭文可知是1785年由瑞典银匠皮特·约翰·尼育斯特德装镶于斯德哥尔摩。2007年蜀山考古也发现了一件造型、纹饰、泥料几无二的残器,进一步注记了这段中西贸易史。
据悉,欧洲300年陶瓷史,正是从仿制宜兴紫砂发源的。宋信德介绍说,欧洲人很想破解陶瓷生产工艺,他们首先把目光瞄准了烧制温度较低、制作相对容易的陶器,紫砂成为模仿的目标。
据了解,南京博物院从200余件紫砂器中遴选出50件紫砂器皿参展,大都为传世作品,主要来源于社会征集品,主要以茗壶为主,另有杯、盘、瓶等茶具,花盆、插屏等陈设器,笔筒、水盂等文房用具,以及瓜果等。
上一篇 : 天价茶具亮相青岛
下一篇 : 15万元茶壶吸引市民眼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