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平窑-北宋广东三大民窑之一

2021-03-06 10:02:19热度:188°C

惠州东平窑始烧于北宋年间,是北宋广东三大民窑之一。至于东平窑为何经历160余年的兴衰发展,最后熄火,专家认为有待考证。惠州东平窑始烧於北宋年间(公元960~1127年),是北宋广东四大民间窑场之一。以东平窑头村为中心,总占地面积约有四平方公里。包括有瓷土采挖区、作坊区、凉晒区、堆放区和龙窑一座。取土区位于龙船湖和新湖仔(因取土后形成的大湖泊)。龙窑、作坊、凉晒场位于外贸仓库那一片,约有六万平方米,从湖边一直延伸到山边龙窑脚下,是一大片非常平坦的地方。现在作为文物保护单位,用围墙围起的“窑址保护区”,只是原来的窑碴堆田区。

窑头村因烧窑及烧窑人居住地而得名。烧窑人始祖张氏和始祖婆葬于窑头村,其后人有九大房。现居住窑头村的有三大房,迁居马安柏田有一大房。其余几大房于清中期取始祖婆遗骨迁徙到外地谋生。清道光二十五年,九大房重修始祖墓时,还将已经风化了有一米高红砂岩墓碑放入其中,此墓碑仅可辨认“张太公”三字,其余字迹已无法识别。窑头村在明清时期非常兴盛,从外地迁入有曹氏、唐氏族人。六十年代仍可见建筑遗址上有大片一、二米高的夯土墙。这种屋墙非常坚硬,居说是用砂、石灰、糯米、糖水等物,用板夹住夯成。

东平窑瓷器

东平窑生产的品种非常丰富,有碗、盆、杯、罐、瓶等,以实用瓷为主。其装饰手法主要是刻花和画花,刻花碗为倘口,器型较大,口沿薄,深腹,内壁无纹,外壁刻扇骨纹、花草纹。其刀法近似陕西耀州窑。因东平窑的刻花碗胎壁较薄,斜刀部位较宽、较浅、线条流畅自然,一气呵成。圈足无釉、足墙较薄,比较高。灰白胎,胎土精细坚硬,敲之有金属声。施釉较薄,青釉清澈透亮,青翠中微显黄。花口碗的刻花十分精美,是瓷中之精品。

东平窑历史

惠州东平窑始烧于北宋年间(公元9601127年),是北宋广东三大民间窑场之一。窑址于19769月底被发现。东平窑以惠城区东平窑头村为中心,总占地面积约有4平方公里。包括有瓷土采挖区、作坊区、晾晒区、堆放区和龙窑一座。取土区位于龙船湖和新湖仔(因取土后形成的大湖泊)。龙窑、作坊、晾晒区位于外贸仓库一带,约有6万平方米,从湖边一直延伸到山边龙窑脚下,是一大片非常平坦的地方。现在东平窑遗址作为文物保护单位,用围墙围起的“窑址保护区”,只是原来的窑渣堆填区。

品种及工艺

从出土的实物来看,东平窑生产的品种非常丰富,有碗、盆、杯、罐、瓶等,以实用瓷为主。其装饰手法主要是刻花和划花,刻花碗为倘口,器型较大,口沿薄,深腹,内壁无纹,外壁刻扇骨纹、花草纹。其刀法近似陕西耀州窑。因东平窑的刻花碗胎壁较薄,斜刀部位较宽、较浅、线条流畅自然,一气呵成。圈足无釉、足墙较薄,比较高。灰白胎,胎土精细坚硬,敲之有金属声。施釉较薄,青釉清澈透亮,青翠中微显黄。花口碗的刻花十分精美。是瓷中之精品。到晚期有一种小碗,内外均施厚釉,无纹饰。圈足矮浅、足墙变厚,胎土变黄,比较粗松,胎壁也厚。东平窑的制作工艺为转轮手工拉坯成形。装烧工艺为单件匣砵叠烧。使用垫饼或垫圈。碗的匣砵为漏斗形。口大足小,平衡性较差,七、八个匣砵重叠装烧时,常有沾连和压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