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茶道历史渊源概括

2021-03-17 14:40:53热度:339°C

中唐以后,中国人饮茶"殆成风俗",形成"比屋之饮","始自中地,流于塞外"。唐朝肃宗、代宗时期,陆羽著《茶经》,奠定了中国茶道的基础。又经皎然、常伯熊等人的实践、润色和完善,形成了"煎茶道";[北宋]时期,蔡襄著《茶录》,徽宗赵佶著《大观茶论》,从而形成了"点茶道",[明代]中期,张源著《茶录》,许次纾著《茶疏》,标志着"泡茶道"的诞生。   


中国古代没有茶道专著,有关茶道的内容散见于各种茶书及茶诗文绘画中。下面是从古代茶书及茶诗文的东鳞西爪中,笔者所披寻出的中国茶道形成与发展的脉络。


考察中国的饮茶历史,饮茶法有煮、煎、点、泡四类,形成茶艺的有煎茶法、点茶法、泡茶法。依茶艺而言,中国茶道先后产生了煎茶道、点茶道、泡茶道三种形式。


茶艺是苛道的基础,茶道的形成必定是在饮茶普及,茶艺完善之后。[唐代]以前虽有饮茶,但不普遍。[东晋]虽有茶艺的雏型(见杜育《[上艹下舛]赋》,还远未完善。晋、宋以迄盛唐,是中国茶道的蕴酿期。


茶道中所修何道?可为懦家之道。可为道家、道教之家,也可为禅宗茶叶店电子商务策划茶叶蛋吃多了会怎么样及佛教之道,因人而异。一般来说,茶道中所修之道为综合各家之道。修道的理想追求概括起来就是摄生、怡情、修性、证道。证道是修道的理想结果,是茶道的最终追求,是人生的最高境界。证道则天人合一、即心即道,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极高明而道中庸,无为而无不为。


煎茶法不知起于何时,陆羽《茶经》始有具体记载。《茶经》初稿成于[唐代]宗永泰元年(公元765年),又经修订,于德宗建中元年(公元780年)定稿。《茶经》问世,标志着中国茶道的诞生。其后,斐汶撰《茶述》,张又新撰《煎茶水记》,温诞筠撰《采茶录》,皎然、卢仝作茶歌,推波助澜,使中国煎茶道日益成熟。


[唐代]茶道,对环境的选择重在天然,多选在林间石上、泉边溪畔、竹树之下清静、幽雅的天然环境中。或在道观僧寮、书院会馆、厅堂书斋,四壁常吊挂条幅。


《茶经》不仅阐发饮茶的摄生功用,已将饮茶晋升到精神文化层次,旨在培养俭德、正令、务远、守中。   诗僧皎然,年长陆羽,与陆羽结成忘年交。皎然精于茶道,作茶诗二十多首。其《饮茶歌诮崔石使君》诗有:"一饮涤昏寐,情思朗爽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熟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斯。"皎然首标"茶道",在茶文化史上功并陆羽。他以为饮茶不仅能涤昏、清神、更是修道的门径,三饮便可得道全真。


八世纪下半叶,值中唐时期,煎茶茶艺完备,以茶修道思惟确立,注重对饮茶环境的具备初步的饮茶礼节,这标志着中国茶道的正式形成。陆羽不仅是煎茶道的创始人,也是中国茶道的奠基人。煎茶道是中国最先形成的茶道形式,壮盛于中、晚唐、经[五代]、[北宋],至[南宋]而亡,历时约五百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