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闽浙香茗,看云南普洱

2021-02-06 12:59:40热度:170°C

云南是世界树的发源地、中国历史名茶普洱茶的原产地;而东南沿海的福建省是中国历史名茶乌龙茶发源地,两省均为我国重要的茶叶生产基地和产茶大省。截至2007年,云南省茶叶总面积达421万亩,茶农600余万人,茶叶总产量16万吨,其中,普洱茶产量近9.7万吨,茶叶综合产值201亿元,全省茶农人均茶叶收入1090元。福建省茶园面积为250万亩,涉茶人员300万人,总产量21.5万吨,茶叶产值约230亿元,涉茶行业产值220多亿元,保持全国茶业6个第一:茶叶产量、茶类品种、乌龙茶出口创汇、茶叶单产、茶叶中国驰名商标,无性系茶树良种率。福建正从茶业大省向茶业强省迈进。

记者在福建、浙江两省,从茶叶产业化发展的原料生产、产品加工、质量监控、品牌建设、市场营销等诸要素,进行深入采访、比对考量,探寻普洱茶产业有序、稳健发展之路。

建设绿色原料基地让消费者喝放心茶

安溪铁观音的名气越来越大,可谓是安溪县的代名词。这个位居闽南金三角(厦、漳、泉)结合部的百万人口大县,居山而近海,盛产名茶“铁观音”而驰名中外,1995年被中国特产之乡组委会授予“中国乌龙茶之乡”的荣誉。

“山顶戴帽、山腰缠带、山脚穿鞋。”这是县农茶果局局长蔡建明对安溪生态茶园的形象表述。记者来到距市区17公里的金谷镇茶山,放眼眺望,眼前郁郁葱葱、错落有序的1500亩生态茶园,俨然是座茶叶园林。沿水泥小径而上,连绵起伏的茶园间,涧水环绕,树木葱郁,茶树翠绿。山顶上是盖帽般的苍翠防护林,山腰上建有两三行乔木组成的带状绿色屏障;茶园中立体种树留植草,每亩植10来株合欢和香椿等覆荫树木;茶园台田梯壁长满藤木植物,犹如绿绒绒的地毯,形成了茶、林、肥、水、路相配套的生态茶园系统。良好的植被有效地保持水土、改善土壤,营造出了凉湿清爽的小气候环境,有利于生物繁衍,对茶树病虫害产生生物防治作用,促进茶叶生长,保障茶叶品质。据了解,该镇已建了这样的生态茶园4000多亩。

茶品质优首先优在原料。面对国人对高品质茶叶需求的日益增长,日本、欧盟等茶叶消费国对进口茶叶农残限制标准几近苛求的绿色壁垒,安溪的决策者作出的选择是:“根本出路在于建设生态茶园!”走绿色生态、科学发展之路。2005年起,全面实施生态茶园建设工程五年规划,每年建成4万亩。通过3年的努力,全县已建成生态茶园10多万亩,今年又重点建设示范片生态茶园2万亩,创建试点村生态茶园2万亩。同时,加快改善中低产茶园基础条件,配套新建、改建茶区水利工程,推广节水喷滴灌示范项目建设,提高茶园水利化程度;规范茶园管理技术,合理施肥、修剪,增强综合生产能力。

“农残”是茶叶品质的致命伤,也是茶叶生产的老大难问题。安溪县政府采取强制性措施从源头控制农残:一、茶叶农药、化肥实行定点经销供应,推行“农药处方单”制度,注明农药名称、用量、使用方法、注意事项及售药单位、日期等,防止农民将水稻、果树农药用于茶树。二、引进低毒生物新型农药在全县10个茶叶主产乡镇的10个示范点,进行茶树主要病虫害防治试验取得成功,在全县大力推广。三、每年实施“茶业万人”免费培训工程,开展“茶叶卫生质量宣传月”活动,强化茶农科学防治意识,降解“农残”变为茶农的自觉行动。为强化农残监控,泉州检验检疫局在安溪探索实行了一套联作制协议基地管理模式,即采取“自愿组合、相互监督、捆绑签约”形式,由5至12家农户自愿结合成联合作业小组,以小组名义与出口企业签订合作合同,企业制定茶园可用农药、毛茶抽检等内容的监管规定,实现农残控制目标。

截至目前,安溪乌龙茶出口备案基地达到49个,面积5万亩,其中31个为协议基地乌龙茶,经检测已达到出口茶叶国际农残限制标准,为铁观音茶出口提供了质量保障。2001年,该县被国家农业部确定为“全国园艺产品(茶叶)出口示范区”;2003年,被评为“全国无公害农产品(茶叶)生产基地县先进单位”;2005年,荣获“中国三绿工程茶业示范县”称号。安溪铁观音销往日本、东南亚、俄罗斯、欧美等6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出口1.5万吨,创汇4000多万美元。

与闽浙相比,云南茶叶基地建设仍有较大的差距:一是优质茶园基地建设滞后。建设标准、技术规程不统一,建设水平参差不齐,管理不到位。二是无性系良种茶园面积小。目前,全省无性系良种茶园面积为131万亩,无公害茶园、有机茶园98万亩,分别仅占茶园总面积的31%和23.2%,不能满足精制茶加工需求。三是重采轻管,茶园管理较粗放。低产老茶园面积较大,单产30公斤以下的低产茶园90余万亩,全省茶园单产总体水平低,可采摘面积平均单产低于全国平均单产约10公斤,导致单位产值偏低。四是投资渠道单一,茶叶种植主要靠政府扶持;茶业融资机制不活,多数制茶企业只顾收原料加工,不管不扶茶叶基地建设。五是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优质茶叶基地建设的技术培训、种苗供应、信息服务等,人才不足,缺乏责任机制,服务较薄弱。

安溪全力加快生态茶园建设、提高茶叶品质,转变茶叶经济发展方式的成功做法,可资我省茶区学习借鉴。

强力实施品牌战略让消费者喝有品位的茶

在福建乌龙茶主产区采访,当地领导和茶业从业者都反复谈到“茶叶消费进入品牌时代”一词。使记者深刻感受到这些茶区各级党委、政府顺应世界潮流、因时善变的战略眼光,真切感受到茶农、茶叶经营者们强烈的品牌意识和超前的市场意识。

“21世纪是茶饮料的世纪”。自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茶叶与咖啡、可可三大生物饮料并驾齐驱,形成了多元竞争共存的世界饮料消费新趋势。其中,作为世界产茶和茶叶出口大国之一的中国,更是六大茶类群雄并起,风起云涌。浙江、云南、四川等茶叶大省纷纷加大投入,扶持茶业发展,绿茶红茶、普洱茶茶产业重振雄风,攻城略地,迅速扩张国内茶饮品的市场份额,形成了炽热竞争的新格局。

上世纪末的安溪铁观音虽有一定的知名度,抢占了一定的市场份额,但生产经营却是分散的小敲小打,茶叶有品名无品牌,缺乏竞争实力。自1998年,安溪县委、县政府提出并实施茶业发展创名牌拓市场、保名牌抓质量、建市场组集团的“三步走”发展思路后,到2003年实施“茶业产业化推进工程”,再到2006年提出了树立“安溪铁观音·和谐健康新生活”的兴茶新理念,安溪茶业沿着“质量”、“市场”、“品牌”、“文化”这样一条科学发展的主线,一步步拾级而上,从粗放型生产、经营步入精耕细作、集约经营轨道,把产品变为品牌,把品牌变成文化,使得安溪铁观音品牌大放异彩,创下全国和福建省产茶县的诸多第一。安溪县有茶叶加工企业530家,其中,年产值在500万元以上的规模企业近50家,有20多家企业形成了“外接市场、内连基地、带动农户”的贸工农一体化产业经营模式。

以打历史名茶大红袍牌提升茶叶产业的武夷山市,更是把“抓品质、铸品牌”放在首位。

“茶叶品质是武夷茶占领市场的关键所在,没有品质,品牌也打不响”。武夷山市茶叶同业公会会长刘国英说道。

上世纪90年代以来,武夷山市制定和完善茶产业发展政策措施,从扩大规模、提升质量、打造品牌等方面,扶持、推进茶叶产业的升级增效;从保持和弘扬传统的制作技艺为抓手,保持完善和继承发扬传统的制茶工艺,大做大红袍名茶的文章。2006年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该市即修订了《武夷岩茶·大红袍国标》,使之更为科学、规范、适用,更好地传承弘扬这一传统制作技艺;制定了一整套武夷茶质量安全监管流程,推广有机、绿色和无公害茶园,设立茶企业质量档案,强制茶企将成品茶送质监部门核检,使武夷茶大步向品牌化、产业化迈进。到武夷山投资创业的台资星愿(中国)茶业有限公司,8年间注册资金达亿元人民币,以武夷山优异的茶资源和生态环境为依托,致力打造品牌,采取“龙头企业+农户”的经营模式,建立有机茶合作社,加盟合作社茶农500多户,依照有机茶标准管理的茶山近万亩,既保证了茶叶质量,又提供充足的原料,年产成品茶达430吨。

云南普洱茶产业是个古老而又年轻的产业,尤其历经了去年夏秋的普洱茶市场大起大落的风潮,品牌建设暴露出许多薄弱环节:产业投入不足,普洱茶行业除少数几个大龙头企业外,多数制茶企业规模小,实力不强,市场竞争力有限,“小、杂、乱、散”的状态一直难以改变,尚未形成一批有实力、有影响的龙头制茶企业群,龙头带动作用有限,与农户也难以形成比较稳定的产销关系;品牌建设难以形成合力,各自为政,茶叶品牌多、知名品牌少,品牌多、乱、杂的现象仍然突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差;对普洱茶传统名优品牌的开发,尚未形成真正的产业化品牌优势,等等。

世界饮料消费进入品牌消费时代,没有品牌,就没有竞争力,就没有市场,品牌是致胜之本,把握机遇,迎接挑战,实施名牌战略也成为决定云南普洱茶产业“浴火重生”、冲出重围再度崛起的必然选择。

推介健康理念让消费者融入茶文化

安溪有个迄今我国县级最大的茶叶批发市场,名称也很大:“安溪中国茶都”。

茶都位居城郊结合部城厢镇的兰溪河畔,国道、省道交汇,漳泉铁路安溪县火车站近在咫尺,交通便利。走进茶都,中间是个足球场般大的广场,中央放着一只4米多高的大石茶壶雕塑,四周是茶叶交易大厅、展销大厅、茶文化活动中心、茶艺馆及350多间店铺“六大”建筑群,人员、车辆来来往往;宽敞明亮的大厅内,人流熙熙攘攘,条型摊位整齐有序,还设有专门的品茶处、公平交易台,电子商务网、电子大屏幕上滚动着当日及往日交易的信息和国内其它茶区茶价信息,大厅内弥漫着浓郁的茶香,乌龙类干毛茶交易中讨价还价的南腔北调声不断,井然有序,演绎出了一幅热闹、繁荣、和谐的现代版“清明上河图”。

这个茶叶批发市场占地250亩,内设茶文化研究中心、茶叶质量检测中心、电子商务网站、安全监控系统、电子收费网络、茶文化博览馆、仓储、物流配送、办公现代化系统,还建有客运站、茶都酒店等配套设施,应有尽有,为茶农、采购商、店家们提供了全方位的软硬便利服务,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投资最多、功能配套齐全、风格独特的新型市场。2001年10月,国家农业部批准为定点市场、农产品信息采集点,2003年评为福建省农牧业龙头企业,2004年中国茶叶流通协会授予“全国重点茶市”,2006年商业部认定“双百市场”,国家旅游局确定为农业旅游示范单位。开业以来,茶叶交易额直线上升,影响面日益扩大,2006年市场交易茶叶1.4万多吨,交易额12.3亿元,占安溪茶叶总产量的1/4多,对茶叶流通、安溪茶产业发展发挥的促进作用,不言而喻。使我们初到安溪就见识到了安溪人建平台拓市场、搞活茶叶流通的气魄和大手笔。

“好酒还得会吆喝”。放眼世界、面向大众,精心策划、娴巧营销,是安溪茶叶走向国内国际大市场的重要推手。为提高安溪铁观音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自1993年以来,安溪人就开始利用春茶上市旺季,四处出击举办茶王赛、茶王鉴赏会和茶歌、茶舞、茶艺表演及其他茶事活动,足迹遍及广州、上海、北京、香港、澳门等地;2000年起,连续成功举办“中国茶都(安溪)茶文化旅游暨安溪铁观音乌龙茶节”、“海峡两岸茶文化交流会”;安溪茶艺队多次参加国内国际茶叶博览会、茶文化节等活动,5年间献演上千场次。丰富多彩的茶事茶文化活动广泛传播了安溪茶文化,展示了安溪侨乡新形象,安溪铁观音的知名度、美誉度迅速提高,带来丰厚回报。越来越多的安溪茶农、茶厂、茶贩相准商机,纷纷到全国各地大中城市开茶行、茶艺馆,建连锁店、联网拓销,还有许多流动推销的人员,常年在外的安溪铁观音营销大军达8万余人,拓展了安溪茶的市场占有率。2007年起包装推出的“安溪铁观音·和谐健康新生活”新理念,又把茶叶推介上升为一种茶生活时尚的宣传。如今,安溪茶叶的内销逐步由南方发展到北方,并形成了闽南、广东、长江流域和北方等四大内销市场。外销市场也已扩大到东南亚、日本、欧美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每年外销6000多吨,为国家创汇三四千万美元。

从安溪铁观音成功的营销方式,使我们看到了普洱茶在宣传营销上的欠缺:一是,全省茶区政府、企业连续几年声势浩大的宣传推介,偏重轰动效应,而轻普洱茶基本知识、饮用方式的普及。知道普洱茶的人多,懂普洱茶的消费人群扩大有限。二是,重“产”轻“销”,与安溪庞大的营销队伍相比,云南普洱茶业自己的营销队伍尚未形成,主要靠坐等、依赖省外经销商销售,厂家不能准确了解市场需求,价格不透明,使投机炒作者有机可乘。三是,部分知名品牌普洱茶实行等级经销商制,几个一级经销商向厂家交纳保证金订立合同,垄断了产品经销权,进而将茶价玩弄于股掌之中,各级经销商联手,编造“藏茶暴富”神话,抬拉价格,恶意炒作,制造市场乱象,牟取暴利,导致终端零售商受损,消费者受伤害。厂家对此则束手无策,品牌遭遇信任危机。四是,部分企业盲目扩张,造成毛茶原料价格大幅上涨,少数厂家甚至乘机加工以次充好、假冒名牌的普洱茶,严重损害了普洱茶的声誉。五是,少数媒体不负责任地对普洱茶常识的无知或歪曲宣传,造成了对消费者的误导。

普洱茶具有的独特风味、保健功能是事实和现代科研所证明了的,毋庸置疑。然而,云南普洱茶产业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怎样才能在国内国际茶叶市场上再度崛起,需要决策者和茶界人士站在国际市场的战略高度,进一步解放思想,理清思路,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和市场经济法则及规律,以长远战略目光,准确定位,更加理性、科学地规划普洱茶产业,营造良好投资环境,进一步唤醒业界的质量意识、品牌意识和责任意识,老老实实地从基础做起,在原料基地建设、标准建设、加工规范、质量安全、品牌建设、市场营销、行业自律、茶文化弘扬等各个环节上,多下大功夫,唤回市场信心;立足于培养扩大普洱茶消费人群,回归普洱茶作为大众饮料的真实,科学宣传普洱茶天然、保健属性和品饮常识,让越来越多的寻常百姓认识普洱茶、会喝普洱茶,喜欢上普洱茶,使“喝普洱茶就是喝健康”成为大众的一种习惯,促进普洱茶产业健康、有序、平稳地发展,使普洱茶以其独特风味、保健功能更好地造福人类社会。大理茶叶山楂和茶叶能一起泡吗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