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市场发展的三个关键方面

2021-02-06 12:58:51热度:167°C

近期从南到北走访了一些市场,包括最近三年每年都曾经到过的一些市场,所见所闻给我的印象是,对普洱茶感兴趣和消费普洱的人群一直在扩大,有些地方消费者对普洱茶的热情甚至出乎我的意料。在普洱茶市场少了一些盲目多了一些理性的时候消费者所体现出的热情,一定是经过了更多思考之后的真切关注。这无疑印证了本人对普洱茶市场前景的相对乐观判断。

不过,目前普洱茶市场未能体现出应有的发展速度,前行步伐略显滞缓。本人并不是期望再次出现前两年那样的火热场面——那毕竟是千载难逢可遇不可求的事情,但过热与偏冷毕竟都属于偏离常轨。那么,有哪些关键因素在影响当前普洱茶市场发展呢?笔者在此抛砖引玉,求教于方家同行。

首先是信心。应该说,虽然距2007年的调整点出现至今已一年时间了,但目前市场的观望气氛和悲观气息仍然较浓,也有不少人仍然沉浸在前两年的火爆场景中没能走出来。不过本人认为如果能稍稍换个角度看问题,是没有理由信心不足的。

普洱茶作为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茶叶品种,其品饮价值是毋庸置疑的。而普洱茶因其在原料及其品质形成机理方面的特点所形成的内含物质的不同,使得其具备了与其它茶类相比而言在保健功效方面的差异点,而这一差异点恰恰使之成为因经济发展、生活水平提高、饮食结构改变而带来的“富贵病”增加这一社会现象的一种解决方案。普洱茶的消脂解腻功效毋庸赘言,这也正是为什么普洱茶当年能够深受满清皇室宠爱的一个重要原因——满族饮食结构中,牛羊肉占的比例较大,同时烹饪方法以烧烤居多——普洱茶正好用来“解牛羊毒”。除了日益增多的基于生活经验的普洱茶保健功效案例外,现代中外多项科学研究也日益从不从角度解析普洱茶的保健功效及其机理。

中国茶叶从整体而言可以说是“太贵”了,这是中国最近十几年来名优茶发展思路所导致的结果。过于重外形的结果导致很多茶叶产品过度依赖手工和过于追求芽头茶,买者不喝喝者不买的礼品消费模式客观上滋长了过度包装现象,动辄数百上千的名优茶使得很多人对茶叶望而却步,原本的需求也因此而被压制住了。当过多的企业去挤高端市场时,实际上的市场也就成为了一个高价的畸形市场。而普洱茶在其原料供应、生产工艺及品饮特点等方面的情况,使得其能够满足多层次需求——尤为重要的是可以解决中国茶叶“太贵”的问题,切入一个规模巨大的市场,从而有可能迅速推动茶叶消费人群的扩大。

2008年的普洱茶市场与前三年尤其是2007年的市场相比,正在归于有序——尤其是从原料和生产角度看。2007年的春茶季节,受暴利驱使,云南周边有些省份的原料涌入云南,八闽大地也能看到很多晒青毛茶,有些省份的茶区甚至就地加工“普洱茶”,一些小厂纷纷上马,一时间云南的各类茶叶加工厂遍地开花;不规范的OEM生产模式导致诸多负面影响,这就难免导致泥沙俱下。而2008年,当市场归于相对平静时,投机的人少了,偷奸使滑的少了,挣昧心钱的人少了,于是无论是从原料还是从生产角度看,市场都有序得多了。

这几点,决定了普洱茶市场的良好发展前景。如果能看清其前景,就没理由没信心。

其次是思路。仅有信心还不够,还需要进一步理清思路,尤其是关于普洱茶消费模式和与之相应的销售模式方面的思路。普洱茶之所以成为普洱茶,很重要的一点就在于其品质因时而变的特征,于是就有年份茶的区分。如果当年生产的普洱茶全部在当年被消费掉,那它基本也就不成为普洱茶了。也即,普洱茶品质因时而变的特征,决定了其具备常说的“投资、收藏”价值。本人这么提,并无意夸大或盲目鼓励“投资、收藏”,恰恰相反,是一直反对盲目和夸大“投资、收藏”。但这并不妨碍我们结合普洱茶事实上所具备的这一特性来思考其消费模式和营销模式。

笔者认为,若干年后普洱茶消费市场的产品,一定是有当年的产品加上1年、2年、3年......直至20年、30年乃至更长时间的年份茶产品组成。也即,当假以时日普洱茶市场发展相对成熟后,每年的普洱茶产品除了一部分当年被喝掉而直接进入品饮消费循环外,一定会有一部分比例不等的产品先进入到“投资、收藏”循环,若干年后再在不同时候以年份茶的形式在进入到品饮消费循环,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

那就提出了一个问题,这个“投资、收藏”循环的主体主要会是怎样来构成?散落于千家万户?显然不是,因为那虽然是收藏,但谈不上投资,而更多是出于一种爱好而已。主要由有钱人买了随便放在哪里?好像也不是,因为收藏本身属于一种技术活,同时需要一个很好的外部出口,如果茶品纯粹控制在自身并不经营茶叶业务而是仅因财力充足而存茶的商家手中,那么这个市场很容易走向混沌。在本人看来,有实力的茶叶经营商家和有财力的藏家结合在一起会是这个循环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定情况下还有可能看到有实力的普洱茶生产企业的身影——当然这还要取决于这些企业的策略选择。从这个角度看,普洱茶的营销模式也就不再是简单的加价转手就卖的模式了——这种模式适合去销售其它茶类,而不是普洱茶。当然,具体怎么藏,怎么根据自身情况安排品种与数量比例,就是一个量力而行的问题了。

第三是策略。看清楚了前景,有了思路,还需要具体的策略才能向目标靠近,逐步实现愿景。策略很重要,但笔者没有能力在此提出什么具体策略,因为这些策略真正存在于市场一线的营销好手们的脑海里。不过我想,无论是什么策略,当务之急是回答清楚各地的许许多多消费者不断提出的三个问题:什么是普洱茶?怎么放心和便利的购买到普洱茶?买到一片好的茶饼后怎么喝到好的茶汤?头绪纷繁的问题背后,其实只是这样三个简单问题。哪些企业或哪些商家更好、更有效的回答清楚了这三个问题,他们就能走得更快,笑得更欢。

一件事情,当许多人都认为是机会的时候,往往可能已经不再是最好时机了;而当许多人都不怎么看好的时候,反倒是潜藏着不小的机会。2008年的普洱茶市场,大幕徐徐拉开,盛宴刚刚开始。给佛供茶叶白水茶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