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道与儒家的中庸和谐思想
2021-02-06 12:38:58热度:173°C
2021-02-06 12:38:58热度:173°C
中庸之道是儒家处世信条,儒家认为中庸是处理一切事情的原则和标准,并从中庸之道中引出“和”的思想。在儒家眼里,和是中,和是度,和是宜,和是当,和是一切恰到好处,无过亦无不及。儒家的“和”更注重人际关系的和睦、和谐与和美。饮茶令人头脑清醒,心境平和,茶道精神与儒家提倡的中庸之道相契合,茶成为儒家用来改造社会、教化社会的一剂良方。中庸之道及中和精神是儒家茶人自觉贯彻并追求的哲理境界和审美情趣。
中庸是儒家最高的道德标准。孔子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朱熹在《中庸章句》里注解:“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庸,平常也”。中和是儒家中庸思想的核心部分。“和”是指不同事物或对立事物的和谐统一,它涉及世间万物,也涉及生活实践的各个领域,内涵极为丰富。中和从大的方面看是使整个宇宙,包括自然、社会和人达到和谐;从小的方面看是待人接物不偏不倚,处理问题恰到好处,一切都顺畅安宁。儒家经典《中庸》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大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意思是说人的内心不受各种感情的冲动而偏激,处于自然状态,这就是中,中是“天下之大本”;感情发泄出来时又能不偏不倚,有理有节,这就是和,和是“天下之大道”。中和思想在儒家文人的脑海中是根深蒂固的,也反映到茶道精神中。儒家不但将和的思想贯彻在道德境界中,而且也贯彻到艺术境界之中,并且将两者统一起来。但是儒家总是将道德摆在第一位,必须保持高洁的情操,在茶事活动中才能体现出高逸的中和美学境界。因此无论是煮茶过程、茶具的使用,还是品饮过程、茶事礼仪的动作要领,都要求不失儒家端庄典雅的中和风韵。儒家将茶道视为一种修身的过程,陶冶心性的方式,体验天理的途径。陈香白指出:中国茶道精神的核心就是“和”。和意味着天和、地和、人和。意味者宇宙万事万物的有机统一与和谐,并因此产生实现天人合一之后的和谐之美。和字不但囊括了所有敬、清、廉、俭、美、乐、静等意义,而且涉及天时、地利、人和诸层面,最能突出中国茶道精神。[3]
唐代陆羽创立中国茶道,在《茶经》里吸取了儒家经典《易经》之“中”的思想,体现了和谐统一。比如煮茶用具风炉的设计,采用了《周易》中的象数原理,风炉厚三分,缘阔九分,令六分虚中。炉有三足,足间三窗,中有三格。风炉的一足上铸有“坎上巽下离于中”的铭文,显示出“中”的原则和儒家阴阳五行思想的糅合。坎、巽、离都是《周易》的八卦名,坎代表水,巽为风,离为火。陆羽将其引入茶道中,把三卦及其代表物鱼(水虫)、彪(风兽)、翟(火禽)绘于炉上,以此表达煮茶过程中风助火,火熟水,水煮茶,三者相生相助,以茶协调五行,达到和谐的平衡状态。风炉的另一足上铸“体均五行去百疾”,这也是传统“阴阳五行”观念的反映,是以“坎上巽下离于中”的中道思想、和谐原则为基础的,因其得到平衡和谐,才可导致体均五行去百疾。“体”指炉体。“五行”指金、木、水、火、土。风炉以铜铁铸从金象;上有盛水器皿从水象;中有木炭从木象;用木生火得火象;炉置于地得土象。五行相生相克,阴阳调和,从而可以达到“去百疾”的养生目的。陆羽通过茶道来显扬儒家的和谐理想,陆羽以“方其耳以令正也,广其缘以务远也,长其脐以守中也”为指导思想创造鍑(锅),也体现出儒家的时中精神及人格理想。陆羽《茶经》要求选择缓流的活水,反对“瀑涌湍濑”的急流之水,也不用停蓄不流的死水。儒家中和思想强调事物的适度性,在茶道中得到充分的体现。
裴汶《茶述》指出,茶叶“其性精清,其味淡洁,其用涤烦,其功致和。参百品而不混,越众饮而独高。”宋徽宗《大观茶论》说茶“擅瓯闽之秀气,钟山川之灵禀”,因而能够“祛襟涤滞,致清导和。”“冲淡闲洁,韵高致静。”正是茶叶具有这些中和、恬淡、精清、高雅的品性,因此深得茶人的欣赏。朱熹以理学入茶道,说建茶如“中庸之为德”,江茶如伯夷叔齐。朱熹在《朱子语类·杂说》中云:先生因吃茶罢,曰:“物之甘者,吃过而酸,苦者吃过却甘。茶本苦物,吃过却甘。”问:“此理何如?”曰:“也是一个道理,如始于忧勤,终于逸乐,理而后和。盖理天下至严,行之各得其分,则至和”。这里以茶喻理,巧妙地将中和之道的哲学理念与政治、伦理制度结合起来。茶道兴起,对社会醇风化俗的功效是显而易见的。苏廙着《十六汤品》,进一步发展了陆羽茶道思想,在品评茶汤的字里行间中,倡导一种良好的茶风茶俗,特别强调了儒家中庸、守一、和谐的茶道原则。刘贞亮将陆羽的茶道精神发扬光大,提出茶有十德:散郁气、驱睡气、养生气、除病气、利礼仁、表敬意、尝滋味、养身体、可行道、可雅志。刘贞亮的茶德观融汇了儒家思想,儒家精神以茶为载体得到发挥和加强。
儒家“和”的思想体现在采茶、制茶、品饮等诸多茶事活动中。如在泡茶时表现为“酸甜苦涩调太和,掌握迟速量适中”的中庸之美;在待客时表现为“奉茶为礼尊长者,备茶浓意表浓情”的明礼之伦;在饮茶过程中表现为“饮罢佳茗方知深,赞叹此乃草中英”的谦和之礼;在品茗的环境与心境方面表现为“朴素故雅去虚华,宁静致远隐沉毅”的俭德之行。中国茶道以“和”为最高境界,充分说明了茶人对儒家中和哲学的深切把握。无论陆羽提倡的谐调五行的中道之和,裴汶指出的其功致和,还是是宋徽宗提出的致清导和,都是以儒家的中和精神作为中国茶道的精神,灌注着中庸之道的深刻内涵,提倡通过茶道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秩序和人与人之间的和睦相处。
红岗山茶叶戴茶叶梗上一篇 : 茶道与儒家积极入世的人生观
下一篇 : 茶道与道教清静无为的养生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