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才人的走红,是牛栏坑肉桂,现在是白毫银针

2021-11-30 14:58:25热度:137°C

《1》

一个人的走红,是完全没有道理的。

说红就红了。

一款茶的走红,也一样。

从前是牛栏坑肉桂,现在,是白毫银针

过完这个天高云淡的秋季,村姑且陈惊讶地发现,很多人都在默默地喝白毫银针

从前,怎么宣传白毫银针的好处,大家总是在它高昂的价格之下,望而却步。

而今年,自从它成为招待外宾的国礼茶之后,名声大振,境况大超从前。

于是一夜之间,白毫银针就火遍大江南北了。

喝的人多了,喝不懂的也就多。

于是最近两周,拿着白毫银针来咨询村姑陈的茶友,比去年前年多了好些。大有狂砸银子想喝懂白毫银针之势。

村姑陈翻着这些从各种不同像素、不同品牌手机里传过来的,背景是不同茶盘,装在不同盖碗里的白毫银针照片,除了少部分之外,大多数时候,心里是凉凉的。

这些茶,一看,就不是白毫银针

其中一些,还顶着头采米针之名的,也完全不是头采的样子——如果短小就是头采银针的话,那所有短小的银针,都能卖出好价钱了。

之所以会出现这些美丽的误认,归结起来,还是白毫银针的普及率,没有白牡丹寿眉来得高。

这才导致了,它身上有层神秘的面纱,许多人雾里看花,终究是枉交了学费。

《2》

究竟茶友发来的银针,有哪些古怪呢?

第一张图,盖碗里的“银针”,芽头瘦小,弯弯的像个小虾米,颜色绿绿的,白毫嘛,很少很少,稀薄的一层。

泡出来的茶汤,颜色偏红。

泡后的叶底,绿底上,有大块的红色,就是那种蔬菜被开水烫熟之后的绿底上,成片成片的红斑那种感觉。也不知道是第几冲之后的叶底,茶友没说,我也忘记了问(被成片红斑的叶底吓到了)。

第二张图,盖碗里的“头采米针”,个头正常,身体尚算饱满。芽头直,有部分小叶壳,有的还有类似马蹄结的东西。

但身上白毫几乎脱落怠尽,露出深绿的底色来。

呃,整个一个“地中海”。

这样的两款白毫银针,相信列位看官当中的大部分人,都会被迷惑,老实地以为是白毫银针,或者是白毫银针中的珍稀品——头采米针,而兴高彩烈地喝下肚去。

这才人的走红,是牛栏坑肉桂,现在是白毫银针

但其实,它们俩,根本就不是白毫银针

李鬼就是李鬼,在旁人眼中,它是李逵。

但在村姑陈眼中,一看便知,它是西贝货。

列位看官必定惊讶,这就是白毫银针啊,一旗一枪,村姑你不就是这样介绍白毫银针的么?

当然不是啊。

并不是所有芽头,都可以叫白毫银针的。

就像并不是所有梳麻花辫的,都姓李。

要想被冠上白毫银针的称号,还得满足诸多条件。

《3》

首先,白毫银针,必须是特定的树种所采摘。

2018年5月1日起生效的白茶新国标规定,白毫银针,必须得是从大白茶或水仙茶树上采摘下来的芽头制作而成。

这个规定,明确了,白毫银针的妈究竟是谁?

白毫银针的母上大人,只能是两种茶树,大白茶树,以及水仙茶树。

反过来说,如果不是采摘自这两种茶树上的芽头,就不能叫做白毫银针

白毫银这个名字,已经被法律规定,送给了大白茶和水仙茶树的芽头。

或者就算其它树上采下来的芽头,因为长得跟白毫银针很像,觉得白毫银针这个名字很好听,并且白毫银针也没有申请专利,故而也想给自己起名白毫银针,那么,它也算不得法律认可的白毫银针

就像我的偶像明叔,他成名了,有人觉得这个名字好听,给自己的孩子起了跟明叔同样的名字,但人家照样不会请这个跟明叔同名的人去拍戏的。

方鸿渐不是每个人都能演的。

康熙不是每个人都能演的。

庆帝也不是每个人都能演的。

此明叔,非彼明叔也。叫了同样的名字,也是白叫。

同理,其它的茶树的芽头,哪怕外形跟白茶当中的白毫银针长得一模一样、连亲妈也分不出来;哪怕它采下来后还按照白茶的加工工艺制作;哪怕它还用最高级的薄摊薄晾技术来制作;哪怕它也给自己起名叫作白毫银针,我们也不认可它。

真相是,它根本不是白茶里的白毫银针,它根本就不是白茶中的顶级、白茶中的贵族、白茶中的王者——白毫银针

它只是一款跟白毫银针同名同姓的,打擦边球的家伙。

这才人的走红,是牛栏坑肉桂,现在是白毫银针

别以为村姑陈的读者这么好忽悠,大家都是火眼金晴的好吗?

雪亮的眼神,一眼就能看出它来。

《4》

其次,白毫银针,有特定的工艺。

有一些茶树,采下来的芽头,主人一看,跟白毫银针长得很像,超像。

这种原来用于制作绿茶或者红茶的芽头,继续制作绿茶或者红茶,可能就没什么人买,也卖不起价钱——起码卖不出白毫银针那样的价钱。

灵光一闪,把它们“制作”成白毫银针

随便晒几天,也不管干了还是没干,干透了还是没干透,晒无可晒之时,便收起来,装袋子里,运到当地的批发市场去卖。

价格定低一点,是真正福鼎白毫银针的三分之一,或者四分之一。

迅速出手。

回家激动不已,三四天就弄完的几麻袋芽头,就挣了原来的两三倍。

原来加工绿茶红茶,费的时间和精力更多,价格却更低。

赚够了轻松的钱,明年,这种“快餐银针”,还会被尝到甜头的茶农,如法炮制,上市销售。

再被利字当头的部分茶商,进货上架,销售给五湖四海的客人。

于是,明年村姑陈还会看到这样的照片,帮忙鉴别这样的“快餐银针”。

在这里,这种“快餐银针”的“制作”二字,村姑陈打了引号。

因为,这些非大白茶水仙茶树上采下来的芽头,并没有被自己的主人,严格按照白茶国标规定的加工工艺制作和加工。

它的主人,主观臆断地认为,白茶,工艺简单,晒一晒就能喝。

于是,采下来,随便一摊,一晒,管它厚还是薄,管它有没有渥堆,晒几天,摸上去干了,就完事。

根本不去想真正的银针的七层芽头,像笋壳一样层层包装起来,外面摸上去干了,其实里面还是湿的。

得多晒一晒,多晾一晾,最后,还要烘干,并检测过水分,含水量不超过8.5%,才能出厂销售的。

这种随便一晒就上市的银针,它只能叫做“快餐银针”,跟白毫银针的品质,相差了十万八千里。

跟金尊玉贵的太姥银针,更是有云泥之别。

难怪价格,也是天差地别。

(真正的白毫银针略有弧度,但跟镰刀那种弯度,有天壤之别)

(真正的白毫银针略有弧度,但跟镰刀那种弯度,有天壤之别)

《5》

白毫银针该如何辨别?

先看价格。

白毫银针,是白茶中的顶级贵族。

它的产量,是很低的。尤其品质上层的高山白毫银针,产量更低。

而由于它的产量低,它的制作工艺难度大(七层笋壳状结构,要做到内外干透,对技术的要求非常高,对制茶师责任心的要求也非常之大),它的价格,是很高的。

故而,要判断一款芽头是不是真正的白毫银针,第一个办法,就是看价格。

便宜的那些,肯定要首先排除掉。

比如某宝99元包邮的白毫银针饼,比如某东200元包邮的白毫银针礼盒装,价格低到连买茶青的钱都不够,又怎么可能是真的福鼎白毫银针呢?

爱玛仕卖两千块一只,有人敢买吗?

1982年的拉菲卖498一瓶,有人敢喝么?

当然不。

价格与价值相差实在太远,必然有猫腻。

也有一些人,卖西贝银针,敢叫出跟真正的白毫银针一样的价格,令人难以辨识。

该怎么办呢?

很简单,看白毫银针的外形特征。

白毫银针,有白毫银针自己的身体特征,学会了辨识,就不会被一些“西贝银针”,“快餐银针”所误导。

这才人的走红,是牛栏坑肉桂,现在是白毫银针

《6》

古籍上,白茶中的白毫银针,有个十分形象而美丽的名字,叫“绿雪芽”。

绿,是指它的身体,芽身和小鱼叶的底色,是绿色的。在新茶时期,它们呈现出一种鲜嫩的绿。

雪,是指它身上的白毫,又多,又密实,又长,厚厚一层覆盖在芽身上,像初冬的那一层皑皑的白雪。

芽,是指它的体形,是茶树初春所发育出来的芽头,略直,饱满,似缝衣针一般。

凡是符合这三个外形特征的,才能被进一步判断,它是不是真正的白毫银针

缺一,不可。

若是一款芽头,光有绿色,绿得深,绿得灰暗,却没有“雪”,没有厚厚的白毫,只有薄薄一层白毫,那就不可能是白毫银针

雪,是指厚厚积积的,白色的一层。白毫稀薄,就不是雪了,是霜。

嗯,“绿霜芽”,这名字倒是新鲜。

还有的芽头,“雪”很厚,底色却不是绿色,是灰色或者黑色,这种芽头,也不是白毫银针。少了绿雪芽的“绿”,它顶多,叫做银针。

当然,如果一款针,虽然也绿,看起来白毫也厚实得像雪,却芽头弯弯似镰刀,那么,它也不是白毫银针

银针,总体上是直的,略有一点弯,但如果弯成镰刀那样的弧度,那还叫“针”么?

村姑陈虽然年轻,却决不无知。

随便给把镰刀,难道我就当作针了?

《7》

白毫银针,并不是简简单单就叫上这个名字的。

人家还叫“绿雪芽”。

人家还要兼具色绿、白毫似雪、身直似针这三大外形特征才行。

人家还要选择母亲,只有大白茶树,水仙茶树上采下来的芽头,才能用于制作白毫银针

人家还要有严格的工艺要求,不仅要萎凋,要烘干,还要求内外一样干,芽头里七层左右的壳状结构,全部干透,达到国标的含水量要求。

并不是所有村姑,都姓陈。

并不是所有茶芽,都有资格叫作,白毫银针

相关文章